近日,伴隨著十一黃金周銷售情況匯總接近尾聲,一則等離子電視可能先于CRT產品在國內市場退市的消息在業界流傳起來。導致這一推測的直接原因是日立一款42英寸全高清液晶電視的低調上市。此前日立40英寸以上大尺寸產品均采用等離子電視技術。而此前包括松下、飛利浦、先鋒、三星等多家企業已經對國內市場平板產品的產品線做出了調整。
十一前夕,日立一款型號為L42X101C的42英寸全高清電視悄然擺上京城各大家電賣場的貨臺。而日立并沒有為自己旗下首款大尺寸液晶電視舉辦任何“誕生慶典”。分析認為,日立采取這樣隱秘的方式推出具有轉型意義的產品,意在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爭論。但是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舉動不亞于不打自招。
在等離子陣營中,主力產品偏向等離子技術的日立的一舉一動對整個陣營的影響力僅次于松下。而在日立42寸全高清液晶上市之前,松下幾款37英寸液晶產品已經登陸全球市場,取代其旗下37英寸標清等離子的位置,構成中等尺寸線的主力產品。日立、松下兩大等離子巨頭渴望推出大尺寸液晶產品的消息,最早出現于06年底。去年年底松下品牌營銷副總裁 Bob Greenberg表示“松下正在研發大尺寸液晶電視的相關技術。如果我們推出大尺寸液晶電視,就意味著我們找到了克服現有液晶技術不足的辦法。”這個消息的真實性已經在最近幾個月得到了驗證。
而專注等離子技術的另一家企業,日本先鋒最近也做出將適時推出液晶平板產品的表示。9月作為液晶技術陣營的代表型企業,夏普正式成為先鋒的大股東。液晶和等離子陣營兩家代表性企業的合做很容易引起業界各種聯想。在夏普入主先鋒的新聞發布會上,先鋒社長表示了將適時推出液晶平板產品的想法。
除了以上三家專注等離子技術的平板企業的產品線細小變化外,兼具液晶和等離子兩項技術的飛利浦-LG和三星也有與等離子技術漸行漸遠的趨勢。在秋季新品上,三星和LG都沒有象往常一樣在國內市場推出42英寸等離子產品。二者旗下新款等離子集中在50英寸或者更大尺寸,而且數量有限。而飛利浦公司則已經宣布放棄在國內市場的等離子業務,進而專攻液晶電視市場。飛利浦消費電子(中國)彩電事業部總經理陸耀給表示“飛利浦沒有退出等離子市場”但是“基本退出中國市場”,飛利浦不在中國生產并銷售等離子電視的原因是“中國市場90%都做液晶電視,并且消費者更喜歡液晶電視”。
在五家唯一擁有等離子核心技術的廠家先后做出產品線調整的同時,主要的等離子代工企業也紛紛做出推出等離子代工領域的戰略變革。十一前夕,據報道,臺灣最大等離子電視代工廠瑞軒決定退出42英寸等離子電視生產。此前,臺灣平板電視最大代工廠冠捷也做出2008年全面淡出等離子電視代工市場的預期。瑞軒此項調整的理由是等離子產品規模經濟不足、無利可圖。
日立42英寸液晶產品的推出是一個敏感的信號。在平板市場上,32到47英寸產品無疑是最主流的型號。42英寸也是等離子產品最主流的尺寸型號,06年42寸產品占據等離子銷售數量的八成左右。該尺寸也被認為是等離子技術與液晶技術的傳統分界線。而現在這條分界線已經在等離子陣營內部被打破,一種液晶“進”、等離子“退”的平板產品線變化趨勢已經非常明了。而一旦失去42英寸市場,等離子能夠退守的將只是50英寸市場。在未來幾年之內該尺寸線,受制于價格和應用需求空間的限制不可能上升為主力尺寸,等離子電視則將基本告別主流平板市場。
另有統計數據表明,半年國內市場等離子對比液晶電視產品市場呈現明顯頹勢。統計表明2007年上半年國內市場液晶電視產量的同比增長率高達140%,銷售量達到334萬臺,占總體彩電市場的18.7%,而銷售額比重更是達到總體彩電市場的54%。同時傳統CRT彩電銷售量1427萬臺,下跌9.6%,占據市場銷量79.9%,銷售額占據彩電市場38%。等離子產品上半年實現銷售數量25萬臺,同比下降46%,占市場總銷售數量1.4%,銷售金額上則占據彩電市場不足8%。等離子銷售數量占平板產品總銷量7%,去年同期水平是18%;銷售金額方面上半年等離子占平板總銷售金額13%。
同時在全球市場,美國著名調查研究公司DisplaySearch的數據表明,今年第二季度等離子顯示屏的銷售則比第一季度減少14%,比去年同期下降36%,而液晶產品則占據超過9成的市場份額。2007年第二季度全球平板顯示屏銷售收入為242億美元,比第一季度增長15%,比2006年同期增長16%。其中,液晶面板的銷售收入為218億美元,占全部平板顯示屏銷售收入的90.1%,比第一季度增長18%,比去年同期增長24%。等離子顯示屏第二季度的銷售收入為12億美元,比第一季度減少14%,比去年同期下降36%,占整個平板顯示屏市場銷售收入的4.8%。另外0.5%份額被OLED顯示屏以1億美元銷售額占據。僅比較平板電視行業(液晶不含筆記本電腦、顯示器等產品應用),在2007年第二季度,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量為1940萬塊,比第一季度增長32%,比去年同期增長64%。等離子電視面板出貨量為220萬塊,比第一季度增長1%,但是比去年同期減少3%。等離子面板僅占平板電視面板供貨量的10.2%。
數據分析表明等離子產品在整個平板產業中的比重已經跌倒10%左右,而這一下跌趨勢仍未停止。尤其是在國內市場,與液晶產品銷量飛速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等離子產品的銷售數量開始出現大幅度下滑。
業界專家認為導致等離子產品出現市場危機的主要原因是等離子不適應市場的需要。目前等離子產品主要集中在42英寸及其以上尺寸,而市場銷售的主力是32/37/40/42英寸產品。在主流產品線上的缺位肯定會大幅度導致等離子市場占有率的偏低。同時,即便算上今年松下和日立十一前后推出的全高清42英寸等離子電視,目前42英寸等離子產品依然超過半數不能滿足高清標準,而達到全高清分辨率的產品僅僅只有兩款,這與彩電市場全面向高清和全高清過渡的趨勢不符,必然導致銷售量的急劇下滑。
而另一方面缺乏產業支持也是導致等離子市場表現不盡人意的原因之一。等離子產品的核心技術掌握在松下、日立等五家企業手里,而液晶技術卻形成日本、韓國、臺灣三大基地,這給下游廠商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選擇余地。今年以來,國內彩電企業和國外彩電企業都在42英寸及其以上尺寸加強了大尺寸液晶產品的市場投入量,以致于在產品線上對等離子陣營形成壓倒性優勢,進一步導致等離子產品市場銷量的下滑。
分析進一步認為,市場對等離子產品的排斥,反映出市場對等離子產品缺陷的不認同。專家指出雖然等離子比較液晶電視擁有色彩、對比度、動態畫面的顯示優勢,但是等離子電視在重量、散熱、功耗、分辨率、尺寸線、亮度、殘影等問題上也有著不如液晶的缺憾。其中尺寸線過短、分辨率不能滿足高清需求以及亮度在白天不能滿足開窗觀看,需要拉上窗簾等等都是致命性的缺點。這些缺點是市場拋棄等離子產品的內在原因。目前隨著日立和松下大尺寸液晶的推出,液晶全面戰勝等離子的決戰已經拉開,并且開始深入等離子軍團的腹地和內部。尤其是日立在42英寸上推出液晶電視,說明液晶電視已經開始搶奪等離子產品的核心陣地。這也是日立順應市場需要,改變產品線布局的一個重要開始。
據預期在07年全球平板市場上,40英寸以上大尺寸產品液晶電視占有的比例將超過45%,而在08年這一比例渴望上升到60%以上。在國內市場,等離子所占的銷售比重隨著松下和日立兩家最主要等離子企業大尺寸液晶產品的推出,將出現更快且更大幅度的下滑。正是基于這樣的預期,等離子退市的言論隨著十一市場液晶的熱銷和冷離子受冷落進一步傳播開來。專家表示,目前等離子面臨著巨大的市場考驗。首先是產品技術必須實現大幅度的提升。專家指出雖然松下已經推出全高清42英寸等離子電視,但是該產品在分辨率提高的同時卻出現了耗能指標大幅度提高和亮度下降的問題。而等離子產品在耗能和亮度上一直表現差于同尺寸液晶產品。42英寸全高清等離子產品離普及還有較遠的路要走。
同時,專業認為擴大產業支持對于等離子擺脫退市的危機同樣重要。目前國內老牌彩電企業四川長虹致力于等離子屏項目的開發。和國內企業聯手是松下等國際巨頭擺脫國內市場等離子產品退市危機的一條出路。
伴隨著飛利浦淡出國內等離子市場、日立松下等傳統等離子企業大尺寸液晶產品的推出,以及液晶產品向42英寸以上大尺寸平板的飛速發展,國內市場等離子電視的生存空間已經非常狹小。如果短期內等離子產品在技術和市場上不能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全面退市的時日已經為期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