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電視作為顯示器的主要發展方向,是所有人都不會懷疑的,2006年以來國內一二級市場的火爆,已經證明這點。但是,平板不只是PDP,還有液晶。雖然在國際市場,等離子電視所占的份額較大,但看看現在中國市場的情況,似乎是液晶電視的市場份額越來越高。
去年初,以索尼、夏普為主的幾家日本家電巨頭,又高調宣布退出等離子電視市場,只生產液晶電視———這些巨頭行動的“言外之意”,是等離子屏還是一項不完善的技術?
在這種情況下,長虹還要上PDP屏幕生產線,是不是逆勢、逆市而動?這是長虹造屏計劃的決策者們,必須直面的首個戰略問題。
能攻“芯”則反側自消
垂直整合,來自市場的客觀要求
分析當前的消費電子市場狀況,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還顯陌生的詞“垂直整合”(Ver-ticalIntegration)。今天,這個詞已經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而是融入了整個行業的發展血脈當中。
垂直整合,就是指一個企業開始自建整個產業鏈,包括完成原料采集、上游關鍵部品制造、下游產品生產,乃至品牌、渠道建設等所有環節。比如,能夠生產等離子屏幕的三星、松下、LG等企業,自己也都在生產等離子電視;能夠生產液晶屏幕的索尼、夏普等等,也都有自己的液晶電視產品。
如此企業運作形態,似乎不太吻合專業化生產的通行管理規范,但在日新月異的消費類電子市場,卻產生了例外———傳統交易型的企業間聯系松散,屏幕制造企業與整機
企業難以整合信息、資源,以快速反應來應對技術和市場風險。
幾乎所有有遠見的企業都在不斷調整適應這一新趨勢,相繼實施從屏到整機的全線系統戰略,完成垂直整合:索尼在顯像管(CRT)電視時代優勢明顯,但在平板變革中卻重視不夠,為重新取得競爭優勢,索尼與三星合資成立了液晶屏制造企業;與此相同,飛利浦和LG也合資成立了液晶屏制造企業;而中國臺灣屏的制造企業正是苦于沒有自身的整機制造能力,在大陸開始兼并或收購彩電整機制造廠,比如臺灣中華映管就收購了廈華公司。
上世紀80年代,在有關部門的主導下,我國迅速建立了彩電工業,整體規劃了彩電整機生產線、顯像管生產線以及相關關鍵部件配套產業,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鏈體系。中國彩電在CRT時代快速成長,并與國際巨頭同臺競技。但如今,隨著平板時代的快速到來,不擁有屏生產技術的國內家電企業的優勢幾乎在一夜間消失殆盡。盡快建設起中國人自己的平板電視屏幕生產線,完善產業鏈,是當務之急。
而順應“垂直整合”的市場客觀要求,理想的選擇是:由整機生產企業向上游產業鏈伸展。因為,上游屏生產廠家并不具備為廣大消費者認知的知名品牌,也沒有渠道建設的能力與實力,而整機生產企業只要突破技術、資金等因素限制,向上游延伸相對容易。
識大局者謀大勢。長虹的造屏計劃中,精心選擇與擁有國內首條等離子屏試生產線的彩虹電子、韓國等離子屏鼻祖歐麗安公司合作,實則打通了上下游產業鏈通路,構建了國內首家真正擁有“垂直整合”概念的平板電視生產企業。
狹路相逢勇者勝
改變中國彩電產業生態的唯一選擇
“屏生產線延長6米,就是整機生產線!彼拇ㄊ兰o雙虹顯示器件有限公司總經理田小紅的話,非常簡單地概括出當前國內彩電企業的尷尬:平板電視60%-80%的組件都集成在屏上,同樣的,60-80%的成本也產生在屏上。留給整機制造商的技術創新與利潤空間,已經小得可憐了。
看看國內彩電企業的財務報表,印象就會更清晰了:10月下旬,國內彩電企業紛紛發布了其第三季度財報,顯示不少企業彩電銷售利潤對其凈利潤增加貢獻并不大,用CRT電視的利潤彌補平板電視的虧損,較為普遍!皣鴥绕桨咫娨暼袠I虧損”的判斷早已流傳開來。
這其實是違反產業升級的一般規律的。在電視產業,從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從14、18英寸的小尺寸彩電到25、29、32英寸的大屏幕電視,從顯像管電視到背投影電視,每一次升級換代,都給電視廠商帶來了無限的市場機遇、豐厚的利潤回報。唯獨這一次,從售價千元上下的CRT電視,到生產銷售均價上萬元的平板電視,廠商投資的本錢越來越大,但迎來這個“全行業虧損“的結局。這又是為何?
尋找個中原因,還是要把視角投向“垂直整合”的產業形態。當前,在平板電視行業,液晶屏主要有日、韓、中國臺灣等地企業生產,而等離子企業只有日、韓企業能夠制造。正因為這些企業采取了“垂直整合”的運營模式,他們都優先保障自有品牌生產、銷售,外銷屏幕數量少之又少,與整機市場的容量差距甚遠;同時,因為是“賣方市場”,外銷屏幕的價格、質量都受限制,與液晶電視一對照,效果也不見得好。
中國電視產業危機四伏,國內最大的彩電生產企業長虹的董事長趙勇心急如焚。2006年10月23日,他在內部職工會議上談到這個問題,慷慨激昂地說:“如果我們沒有屏的資源,我就將建議長虹實施產業戰略轉移———放棄平板電視制造!”
形勢已嚴峻至此。結束中國彩電企業“苦難”的開始。改變產業生態環境,挺進上游屏制造生產,是長虹眼前唯一的選擇。
長風破浪會有時
揮別“三特”,等離子的熱潮就要來臨
等離子屏的“賣方市場”現象,還能回應另一個問題:從技術層面來看,PDP比液晶屏幕有著更優越的顯示原理,而從全球市場看,PDP在40英寸以上的平板市場占有接近70%的市場份額。為何在中國市場是個例外?
業內人士分析,正因為賣方強勢,導致國內整機廠商買不到或很少買到符合自身需求的等離子屏加工。據了解,松下有年產300萬-400萬張PDP屏的能力,但其2006年在中國市場計劃最多銷6萬張屏,絕大部分產量供應給自己的整機,以支持自己的品牌。此種現象在LG與飛利浦合資公司同樣存在。即使國內廠家買到的很多等離子屏,也是清晰度較低的產品。而液晶屏生產廠家相對富集、供應量充沛,因此,國內廠商只有力推液晶電視。所以給大家造成一個印象是PDP比液晶“差”。
但是,目前中國等離子電視市場只占世界市場的7%左右。等離子電視在中國市場現象,被業內定義為發生在特定時間、特定區域的特定表現(“三特”現象)。
“未來三年,PDP電視有50%的降本空間,而液晶電視只有25%!壁w勇的判斷實則宣告:等離子電視就要在中國市場打一場酣暢淋漓的翻身仗!
趙勇的判斷背后有著嚴密的論證推理過程,PDP比液晶更有優勢,是由其本質原因決定的。第一,PDP的材料成本比液晶低30%以上,其中,PDP屏部分成本占整個模組成本的30%-40%,驅動電路部分成本占整個模組成本的60%-70%(主要是集成電路),而液晶則相反,屏部分成本占模組成本的60%-70%,驅動電路部分占整個模組成本約40%。因此,從降成本的角度來講,針對集成電路“摩爾定律”仍然生效,PDP未來降本的空間也比較高,還可能更快。
其次,從單位產能的投資來講,PDP生產線建設投資是液晶的1/4、1/5甚至1/6。目前,全球最大的規模液晶生產線為七代線,能做到的最佳經濟切割的最大尺寸就是46英寸、47英寸。原來這些企業都雄心勃勃要上能經濟切割50英寸以上液晶屏幕的八代線,但當前大部分公司都放緩了投資計劃,原因是確實投資太大。隨著高清電視時代的到來,未來進入家庭彩電最佳的屏幕尺寸應該是50英寸以上,這樣一個尺寸范圍是液晶七代生產線無法滿足的。而長虹正在建設的PDP項目生產線,最佳切割尺寸為42、50英寸。
長虹PDP項目擬建初期,就得到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綿陽市政府已承諾劃撥給長虹不低于6億元凈資產的存量資產,用于支持PDP項目。2006年12月18日,信息產業部與四川省人民政府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簽署框架協議,共建“創新型長虹”,在協議第一條即表示支持長虹在PDP顯示器件等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在政府、行業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在以長虹為代表的一批民族工業企業的努力下,中國家電必將告別受制于人的昨天、迎來自主創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