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里,中國數字電視高速發展。隨著數字電視國際化大環境的逐漸成熟,再加上2008奧運會作為加速數字電視產業發展的引擎,數字電視將以各方面壓倒性的優勢,翻開2007年嶄新的一頁。
標準出臺樹立行業規范 產業發展帶來市場繁榮
之前我國數字電視標準遲遲未出臺,阻止了資本的大規模進入,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我國數字電視的進程。如今數字電視相關標準的出臺,對于企業和消費者來說,意味著真正的數字高清晰電視的時代的到來;對于整個行業,將促進中國電子產業的發展,也有利于對數字電視市場的規范;同時市場的規范發展必將進一步推動產業終端產品的規模化發展,規模化的發展又將促成電視產業的更大的發展。
從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產品認證中心獲悉,到目前為止認證通過率為72%。其中TCL、廈華、海信、長虹、創維等中國品牌,松下、索尼、東芝等外資品牌,共23家企業的106個型號的產品通過了數字電視清晰度認證;長虹、國微、大唐等10家企業的19個型號的產品通過了機卡分離認證。13家獲證企業向認證中心申請了數字電視顯示器高清認證標志,部分企業已經在相應型號的銷售產品上粘貼了認證標志。我國數字電視顯示器產品通過行業標準的貫徹實施,行業得以有效的規范,促進產品質量穩步提高。
目前,我國消費者已擁有電視機3.6億臺,除1.12億有線電視用戶外,其他都是數字電視的潛在用戶,另外還有近千萬臺車載和手持移動電視的潛在用戶,數字電視蘊含的商機可謂巨大。數字電視相關標準的出臺,加速了中國電視整體數字化的進程,解凍了市場產業鏈,由此帶動的產業鏈市場價值將以千億元計算,機頂盒制造商和網絡運營商于此也將獲得巨大商機。根據中國電子商會消費類電子產品調查辦公室聯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家電課題組共同發布的《07’國內平板電視消費市場需求趨勢預測》預計,2007年國內平板電視需求總量達750萬臺,其中液晶電視需求量增幅明顯,比2005年增加240萬臺,等離子電視需求平穩,比2005年增加25萬臺。可見2007年國內市場依然呈現一幅繁榮景象。
數字電視好事多磨 出口之路滿布荊棘
根據《06’ 第三季度中國平板電視城市消費者需求狀況調研報告》顯示,2006年前三季度,中國彩電產品出口金額39.6億美元,其中出口產品中以液晶電視增幅最大,為20.5億美元,自國家調高液晶電視等5個稅號電視的出口退稅率以來,該類商品的出口量更是明顯增加,彩電產品出口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平板電視(液晶電視、等離子電視)出口都得到大幅增長。
然而,看似出口暢旺的背后,卻不斷被陰影籠罩。去年3月28日歐盟恢復對我國7家企業生產的CRT電視征收44.6%的高額反傾銷稅,盡管平板電視不在征稅之列,然而隨著我國數字平板電視出口猛增,反傾銷事件也隨之增多。如今在美國市場銷售已占30%以上的中國彩電,自2007年3月1日后,出口到美國的數字電視必須支付一定數額的專利費,可能高達23美元/臺。中國彩電企業每年將不得不支出大約10億美元的專利授權費用。對全年只有4億美元利潤的彩電業來說,我國彩電出口將承受巨大的壓力。
“專利費”事件如今又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無論是共建數字電視專利池,還是加大力度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目的都是要減少專利費帶來的損失。一昧追求低成本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關鍵要著重技術研發,力求早日擺脫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同時還需要企業不斷加強品牌建設,走市場多元化道路,加強企業自律,避免惡性價格競爭,共商解決出口困難的問題。
國產品牌蓄勢待發 搶占市場勢在必行
根據中國電子商會消費類電子產品調查辦公室聯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家電課題組最新發布的《06年中國平板電視城市消費者需求狀況》調研報告顯示,國內品牌和外資品牌在06年銷售額上平分秋色,但國產品牌的銷量達到了63.4%,可見國產品牌市場占有率優勢已慢慢凸顯,關鍵就在于國產品牌如何把握優勢搶占商機。
由于全球化經濟導致的專業化細分,平板電視尤其是液晶電視上游屏幕和芯片市場資源已經基本共享,也就是說各品牌產品在核心部件上正逐漸趨同,國內品牌與外資品牌的價格差距如今也在大幅縮小,企業的突破點就在于產品功能創新、外觀差異設計和增強音效方面。在這些方面,國內品牌已經有所行動,比如海信的“外接移動硬盤電視節目錄制”、TCL的國際時尚創新設計、長虹“C大調”音響電視等等。國產品牌只要把握自身優勢并充分發揮,未來的平板寶座必能捷足先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