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液晶屏(LCD)的生產線是等離子屏(PDP)生產線的10倍,這直接導致等離子電視在全球市場的衰退。”針對全球等離子電視市場占有率逐年減少的現狀,賽諾市場研究公司副總經理葉平如是說。
瓶頸:技術、資源雙重受限
2006年,中國等離子電視市場一直沒有走出低谷,銷量僅增長44%,與之相比,液晶電視的銷量卻增長約250%。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市場局面,是產品質量問題還是更深層的原因?等離子電視如何突破困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專家陸刃波指出:“中國等離子電視市場要重獲新生必須解決兩大問題,一是等離子屏資源短缺問題,二是跨越等離子技術門檻。”
與擁有豐富屏資源的液晶電視相比,等離子電視整機廠商缺乏廣泛、充足的屏資源供給,因為資源都掌握在日韓少數企業手中。目前,全球只有4家等離子屏制造商——松下、先鋒、LG、三星。這4家企業鮮有額外的屏提供給其他廠商,處于寡頭壟斷的地位,因而,等離子屏的價格比液晶屏價格穩定,不會出現價格競爭。
同時,等離子生產線的技術優勢都牢牢掌握在日韓企業手里。陸刃波指出,日本企業向來患有“技術壟斷癥”,日本制造的產品技術含量高是公認的,但日本廠商把產品銷往中國時,卻死抱著技術壟斷的信條不放,只要可能對自己產生一點影響的技術絕不出口給中國。這種做法使國內彩電企業缺乏發展等離子電視的動力,既壓制了國電彩電企業,也壓制了整個國內等離子產業的發展,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日立數字映像(中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緒方浩一認為:“產業鏈太小并不利于整體市場的發展。等離子面板生產廠家閉關自守,使電視廠商在平板電視興起之初全體攻擊等離子,導致等離子電視市場逐步惡化。”
機遇:大屏趨勢明顯
對于等離子電視的技術與成像效果,中國數字電視接收設備功能和性能標準工作組組長劉全恩給予了肯定:“從目前的技術特點來看,當屏幕達到40英寸以上,等離子的顯像效果遠高于液晶,但這一技術特點并沒有引起消費者的重視。”
大屏幕,正是等離子電視發展的機遇。
據賽諾調查分析,在全球大屏幕電視市場中,等離子電視仍占絕對優勢,2006年1-6月等離子電視的市場比重為47%,而液晶電視比重僅為17%。其實,平板電視市場一直朝著大屏幕市場在發展,中國電子商會消費者電子產品調查辦公室聯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共同發布的《2006年第四季度城市消費者平板電視消費需求調研報告》中提供的數據顯示:大尺寸需求趨勢明顯,預期購買40英寸以上平板電視的比例接近40%,其中等離子電視中50英寸以上的銷售比例達到了10%。這種趨勢對于等離子電視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一直堅守等離子電視的廠商也把大屏幕電視押注在等離子上。
松下公司為了促進等離子電視的銷售,在自己的產品線上,采用液晶技術的平板電視僅生產23-32英寸的品種,而37-65英寸大尺寸平板電視則采用等離子技術。
策略:重樹企業信心
2006年,數家國內彩電企業先后放棄了等離子電視,發力液晶產業以贏得企業的生存機會。除了少數的幾家如長虹、海信等國內企業還堅持兩條腿走路之外,其他國內彩電企業已經把重點完全轉移到了液晶電視的生產和營銷上。
對于國內企業來說,沒有了對等離子產業的巨大投入,市場環境似乎輕松了很多,他們在選擇什么樣的發展方向時更為靈活,可以什么掙錢就做什么。這是目前國內彩電企業普遍的做法,尤其是剛剛涉足這一領域的企業,專攻液晶電視的戰略比較普遍。但是,長遠考慮,液晶市場如今可以說是群雄逐鹿,經過淘汰期之后,最后的平板電視市場將各歸其主,形成穩定的格局。究竟有多少專攻液晶的企業能走過液晶這座獨木橋?
陸刃波認為,在競爭較少的等離子電視市場,中國彩電企業更有可能獲得新的機遇,“關鍵是跨越技術門檻,打破屏資源壟斷的局面。例如長虹投資60億元建設等離子生產線,主要量產50英寸以上等離子屏,就給國內彩電企業在購買屏資源上更多的選擇”。
但僅僅突破資源困境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沒有下游彩電企業的加入,等離子生產鏈條還是不完整。“想在國內的平板電視市場扭轉等離子的整體局勢,除了幾家外資企業的努力之外,上游企業也應從消費者和一些對等離子失去信心的企業入手,激發企業對等離子電視開發的興趣,給行業以新的刺激。”陸刃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