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航: 分頁瀏覽 | 全文瀏覽
得到了太多關注的2006年平板電視市場在企業、消費者、媒體的共同作用之下被各種事件炒得異常火熱,但值得慶幸的是整體的平板電視市場還是朝著健康、規范的方向發展。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與中國電子商會消費電子調查辦公室共同發布的《2006年第四季度中國平板電視城市消費者需求研究報告》中的顯示:2006年城市消費者液晶、等離子、背投電視需求已占彩電總需求的30%,平板電視銷售額已占城市彩電銷售總額的63%,但彩電市場也絕非風平浪靜,其中“臺灣屏”事件、“消亡論”、“高清標準認證”成為了06年平板電視市場最值得反思的三大焦點事件。
上游屏市場反應企業營銷漏洞 牽動消費者心聲
“臺灣屏”事件一出,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長期以來對日資企業多幾分仰視的消費者一下子有些無所適從,在媒體的報道下,市場上對于日資產品的“屏”出身問題一片質疑;仡^來看,我們發現作為當事者的日資企業并沒有及時的正面做出解釋,模棱兩可的態度導致了各界猜測。其實企業外購屏早已是業內公認的事實,OEM的生產方式也并不違常理,而此次事件的放大只能說是信息扭曲的表現。中國家電市場當下是很多外國家電企業心目中的一塊“重地”,市場容量大,消費需求增長旺盛,正是企業用武之地。在這個市場上國內企業并不具有核心部件——“屏幕”的優勢,而外資品牌也多以自產屏幕優勢夸耀,由此整個事件就顯得格外敏感,對于臺灣屏的質量好與壞一直不是事件評論的焦點,而日企對外購臺灣屏的事件避而不提,也并無在產品說明書中標注的做法卻值得質疑,再加之企業與媒體之間沒有及時的溝通導致媒體不能在最快的時間內得到企業正確的信息,種種推測和負面評價由此產生了,甚至對外資企業的誠信提出了質疑,消費者長期以來是不是在蒙受欺騙呢?其實在買賣雙方之間,企業無疑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如果企業不屑于及時準確地把這些信息傳遞給消費者,消費者就無法真正理性的判斷自己的需求,市場關系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的,也許這件事情正告訴日企他們的身價該放下來了。
消亡論純屬無稽之談 平板市場凸現浮躁
在06年彩電市場紛繁的焦點事件中始終穿插著一種聲音——消亡論。不論是對于CRT電視的退市之說;等離子要全線敗走之說,這種偏激的聲音一直存在。雖然平板電視的銷售額在2006年已經超過了CRT電視,但是從CRT占全國城市銷量70%的數據上反映,更多的消費者在購買時選擇了CRT電視,如果真如傳言所說CRT即將退市,那70%的消費者該怎么想呢,廣大依附CRT產業鏈生存的企業該怎么辦呢。即使在彩電市場發展成熟的發達國家也有穩定的CRT市場需求。再來說等離子敗走之說,主要是從在高清認證標準出臺后等離子電視大都沒有達到720線,也就是沒有達到高清標準之時開始流傳開來的,F在看來等離子技術在松下、日立等企業的努力下,已經可以通過高清認證。在8月份公布的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所的高清認證名單中已有不少等離子產品通過認證,而日立的一款42寸等離子42PD9900TC電視更一枝獨秀成為首個通過認證的42寸等離子,這結束了42英寸等離子電視無法達到高清的歷史,以日立為代表的企業對等離子技術進行了升級,使等離子在顯示的技術成果中有了新的突破;厥紫稣摰恼f法給我們帶來了對中國彩電市場的反思,這近乎荒唐的論點竟然貫穿了市場輿論大半年之久,揭示了浮躁的市場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