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目前我國的平板電視市場,無論是液晶電視,還是等離子電視市場,都處于高速且持續增長勢頭,市場情況令人驚喜萬分,國內外眾多彩電廠商紛紛擠占中國彩電市場,都想從中分得一杯美羹。日韓品牌一直是我國國產品牌的主要競爭對手。韓國起步雖晚于日本,并且是靠引進日本技術發展起來的,但以三星為代表的韓國企業對外來技術采取“差別化戰略”,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創新,逐漸趕超日本,居于世界領先地位。
今年的世界杯無疑是各大電視廠商搶攤的絕佳良機。日韓、臺灣等地面板廠商均下重本投資,使得平板電視價格頻頻下跌,無疑給國產平板企業帶來不小壓力。盡管日韓品牌掌握了成熟的技術,但在中國的平板市場中仍存在一些不小的阻力。
以三星、LG為代表的韓系品牌,與其它非韓系品牌明顯不同的是,他們掌握了成熟的技術,完全不必受國外企業制約,一直高度重視中國高端電視市場,在中國市場上實施“頂級產品戰略”。然而產品一味走高端,即便消費者認可了品牌,但是其高昂的價格卻讓消費者望而卻步。
可見,只考慮產品的技術進步性,不考慮消費者承受能力,韓系品牌的“頂級產品戰略”未必能使產品在中國市場長期站穩腳跟。就拿2月份來說,液晶電視國外品牌中,產品均價在8000元以上的產品占到了國外品牌的81%,而此價格段的國內品牌份額僅占45%;而在低價格段,比如5000元以下的產品中,國外品牌在此價格段只有12%的產品,而本土品牌此價格段產品占到了31%。特別是在1.5萬—2萬元價格段市場,國外品牌份額為21%,而國內品牌僅為10%。即便目前平板電視上游產業產能過剩,以致平板電視價格紛紛下調,三星、LG這些昂貴的韓系品牌也不得不在價格上做相應調整,但相對其他非韓系品牌其價格仍高居不下。
根據中國電子商會消費電子調查辦公室《2006年中國平板電視城市消費者需求狀況調研報告(第二季度)》顯示,2006年上半年液晶電視主流尺寸中,32英寸、37英寸、40英寸、42英寸每月的平均價格為6859元、8945元、13127元、16508元,對比市場上韓系品牌產品的價格,均要高出報告中平均價格一千元甚至數千元不等。
從目前中國的整體消費水平來看,不考慮價格因素,只追求尖端技術,前衛設計的消費者并不占多數。中國消費者是最務實的,隨著消費觀念的成熟轉變,高性價比產品逐漸成為消費者的最終首選。隨著國產品牌的技術日漸成熟,高端產品不再是韓系品牌的專利,TCL、廈華、海信、長虹這些國產品牌都致力于鉆研自己的技術,并已紛紛推出精品國貨,韓系品牌的“頂級產品戰略”終將被粉碎。
以三星、LG為代表的韓系品牌,近幾年來品牌其他消費電子產品在國內市場已產生良好的市場效應。消費者對韓系品牌的認知度相對于過去已有很大的加深,從而引致消費者在選購平板電視時,由品牌的一種產品聯想到另一種產品的消費。品牌光圈效應促發的聯想消費,未必給消費者帶來最理性和滿意的選擇。
韓系品牌雖然掌握了技術,并在上游生產線有不凡的表現力。但在性能價格、HD電視測試(含接口)、圖像、音響、使用方便性等5大類30多項檢測中,韓系品牌不足主要集中在調諧器接收、遙控器菜單和按鍵不方便等方面。從這一點來說,國產平板電視的技術品質與韓系廠商不相上下,甚至處于領先地位。
追本溯源,電視提供給消費者的無非是一個視聽享受,人性化的操作方式同樣影響消費者的選擇,高價的尖端技術產品未必能給消費者帶來真正的實惠,產品功能回歸本位才是從消費者的切身利益角度出發,從這一點來說,國產品牌相對韓系品牌更容易從消費者實際需求出發來滿足消費者。
以韓系品牌的三星為代表來說,已意識到中國在世界市場的重要地位,到目前為止已在中國進行了大量投資。這些投入不僅是單純的生產和銷售產品,而且是在中國市場盡快引進三星電子擁有的世界最尖端的技術。雖然三星已在天津設立及運營數字電視研發中心,但目前部分尖端技術的核心部件生產地仍在韓國,倘若平板電視產品某個具有尖端技術含量、核心的部件出現問題,在國內即便返廠進行維修也很難予以快速及時的反應。維修所需的關鍵核心原部件從韓國運往中國,如此一來,必然會延誤產品的維修周期,服務質量必定大受影響。
同時還發現,三星等離子彩電的三包規定,竟套用其他產品的三包規定。發現這一問題,源于一位杭州用戶的投訴。因三星等離子彩電頻頻發生黑屏現象,他撥打了三星800免費電話咨詢,對于三星特約維修店給產品主要部件,限定一年保修期的做法相當不滿。三星彩電的《產品保修證明書》上顯示,離子彩電執行的是《家用視聽商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即家用視聽商品三包規定)。該規定則指出,主要部件的保修期為二年,這與咨詢中自稱一年的保修相互矛盾。同時,視聽商品三包規定所適用的范圍,僅僅是家用視盤機、音頻功率放大器和揚聲器系統三種產品,電視機等商品被明確排除在外。顯然,家用視聽商品三包規定不適用于等離子彩電,消費者的利益完全得不到保障。對此,三星至今仍未給出一個滿意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