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降價犧牲售后服務,“讓利”讓了誰?
這兩年以來,平板電視的價格持續走低,降幅已經超出了很多人的預計。以液晶電視為例,2005年年初,國產32英寸液晶的價格在1.2萬元左右,37英寸在2.2萬元上下,40英寸液晶則在3萬元價位,而42英寸則普遍超過3.5萬元。而到今年8月份為止,32英寸已經跌破5000元,37英寸跌破8000元,40英寸跌破9000元,42英寸跌破萬元,在短短一年半時間內,液晶電視的跌幅都超過了60%,40英寸以上則超過了70%。雖然說技術水平和生產率提高促使成本不斷降低,但在短短時間之內如此的降幅,卻不是一個產業正常的發展表現。
像平板電視這樣的電子產業來說,產品降價趨勢本身就高于其他一些生活用品,但是最近這幾年以來,雖然廠家已經開始發現利潤逐年走低,但降價的趨勢卻愈演愈烈,其中除了市場競爭的激烈以外,還包括了流通渠道的缺失。大量的產品已經從廠家直銷轉為在家電連鎖商店銷售,使得這些制造企業的命運逐漸轉入了流通渠道商的手中。一面是平板電視門檻低,廠家越來越多,產品的同質化引起廠家之間激烈的博弈;另一面,像大型家電連鎖商之間也在競爭,為了吸引更多得消費者,通常都只有采取價格手段,使得價格戰進一步升級。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依照平板電視的價格本身不應該出現如此的降價趨勢,那么這其中的問題又出在哪里呢?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很多消費者都忽略了,那就是售后服務。國內目前很多消費者都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產品的價格,最好的證明就是商場外面大幅廣告大多數都于降價有關。大家通常都只關心產品賣多少錢,同類的又賣多少,購買是否劃算,但是卻沒有幾個人關心過售后服務。商家不提及并不等于不重要,一件商品的價格不僅包含了商品本身的價格,還包括了售后服務。
俗話說:“便宜沒好貨”,“花錢買享受”,“享受”指的不就是售后服務嗎?平時這兩句話我們都耳熟能詳,又有幾個人是真正記在心里呢?商家不斷降價但肯定不會做虧本的買賣,表面上看起來價格是很低,“讓利”這兩個字說起來容易,但是這“利”是恐怕不僅僅是指商家的吧?雖然說薄利多銷很有道理,實際上商家只不過是將消費者本應該享受的優質的售后服務當成“利”再讓給我們而已,看來商家不會做賠錢的買賣,如意算盤還是打的很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