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松下電器2005年財年的凈利潤是2004財年的3倍,今年第一季度(4-6月)又獲得了5.56億美元的凈利潤,今年6月剛剛上任的新社長大坪文雄還是燒了“三把火”。
8月16日,有國外媒體報道,松下發言人于15日宣布,松下將依據五項原則對海外的120個生產地點進行評估,以決定哪些生產地點需要關閉或者合并。
這五項原則是:自由現金流量連續三年為負;從利潤中減去資本成本之后,每個公司自己的業務指標連續三年下降;銷售連續三年下降;經營利潤率連續三年低于3%;組建8年以來不能收回投資。符合其中兩條,該基地就將被關閉。
在這五條原則的對應下,松下此次整合的主要目標是馬來西亞和泰國經營不善的生產基地,同時擴大在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等新興市場的投資。
據記者了解,松下在泰國、馬來西亞的工廠在與中國、印度的工廠競爭中逐漸失去了成本優勢和規模優勢,2001年后其銷售收入在9000萬美元之下,并出現了連續三年以上的業績下滑。今年7月,松下關閉了在馬來西亞的彩管工廠,拉開了整合的序幕。
松下這次有意整合的東南亞工廠,其生產可能將轉移到中國或印度市場。對此,松下中國有關人士表示,還沒有聽到這樣的消息,但松下在中國將加大投資。
目前松下在中國投資的制造公司就有44家,6家銷售公司,據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南部總監巫桂霖介紹,這些公司全部盈利,2006年的銷售規模目標是700億元。
事實上,中國松下也面臨整合的問題,那就是從2002年開始的獨資化。以往松下中國麾下的企業,其中一半以上是合資企業,其中規模比較大的有大連華錄、北京顯像管、廣州壓縮機以及上海等離子,合作對象分別是中國華錄、北京京東方、廣州萬寶以及上海上廣電。
有消息人士告訴記者,因為這些企業往往是利潤較高的上游核心部件生產,此前控股的中方并不愿意放棄控股地位,而2004年底上任的松下中國原總裁木元哲曾表示,希望將所有的合資企業控股比例提高到50%以上,以實現中國業務納入全球結算當中,雙方的博弈也持續了近兩年時間。
記者了解到,到目前為止,除了上海松下等離子、廣州松下空調外,其他幾家大企業的控股談判仍未有結果,松下的中國整合仍在繼續,而今后松下在中國的投資將傾向于松下控股或獨資。
公開資料顯示,松下電器的全球銷售額2005財年超過700億美元,而中國市場占的比例只有8%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