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住房面積日益擴大的今天,許多有條件的朋友都想擁有一個獨立的視聽室是很多燒友共同的夢想。通常要建一間視聽室應該必須作到視、聽效果要并茂,在家中見視聽室相信很多朋友都肯定在視覺的畫面追求大,那怎么樣才能獲得巨大的電影畫面呢?二、三十英寸的電視機已經完全不能給我們帶來更具沖擊性的視覺效果。選擇背投電視或等離子電視,雖然屏幕增大了不少,但充其量一般也不會超過60英寸,遠遠達不到影院級效果。于是許多發燒友都選擇用投影機這樣專業顯示設備來打造自己的家的視聽室。那么怎么樣才能稱得上專業的視聽室呢?
一個完整的家庭影院是由視聽器材和視聽室組成的,房間的音頻響應特性與器材的頻響指標同等重要。美國Audio雜志上曾經說過,組建一套高品質的家庭影院絕不是把諸如經DOLBY、THX注冊的視聽器材買來連上即可獲得的。在介紹THX家庭影院時,它經常利用大量篇幅描述在營建家庭影院時該如何改造房間三維尺寸和處理視聽室的墻壁、地板、天花板、門窗等以及如何正確放置音箱、屏幕等,而視聽器材的清單、指標等只是廖廖幾筆帶過。實際上,許多朋友也是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視聽器材的頻響、失真度等指標上下功夫,卻忽略了房間的三維尺寸、內部裝修形式及材料、家居擺設等對聽音效果產生的很大影響,令花費巨資營建的家庭影院效果不如人意。Hi-Fi發燒友通常講的"高手玩房間,低手玩器材"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作為視聽室,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聲學特性,如混響時間、諧振模態、聲染狀態、聲場均勻度等。這些指標與房間的三維尺寸和墻壁、地板、天花板等界面的材料質地以及音箱的擺位都是緊密相關的。
這也可稱為硬件要求。一個房間有長、寬、高3個尺寸,在每個方向都有一個最低諧振頻率。房間內實際的最低諧振頻率是由房間的長度決定的,其波長等于房間長度的兩倍。如一間長為6m的房間,當聲速為344m/s時(室溫20℃),房間內最低諧振頻率約為29Hz,這也是能在該房間內產生有效聲響的最低頻率。即便音響器材能發出低于最低諧振頻率的聲音,但由于在房間內不能形成半個波長,不滿足共振的條件,因此不能產生諧振,也沒有足夠有效的聲壓,所以也得不到最佳效果。
房間的三維尺寸決定有3個基本的固有諧振頻率和與3個基本固有諧振頻率成整數倍頻率的諧波存在,這些聲波在房間內傳播時互相干涉,產生繁雜的組合諧振頻率。從聲學上講,房間可視為一個共鳴器,當聲源頻率與由房間三維尺寸決定的固有諧振頻率(簡正頻率)一致時將會形成駐波,產生共振,這就是聲共振現象。視聽室內的聲場均勻度、聲染色和頻率不規則性都與聲共振有關。這種共振將給原始信號加上房間聲共振的色彩,造成聲染。一般表現為在中低頻某段或某幾段頻率響度過度加強,"嗡嗡作響",造成該頻段信號重放響度失衡,嚴重時將大大影響聽音效果。至于高頻段的諧振分布則較均勻,聲染較小,不足以影響整體聽音效果,因此重點應考慮中低頻段諧振的影響。
為了避免或減弱這種有害的聲染色,使共振頻率均勻分布,避免出現突出的孤立的某段或某幾段頻率諧振模態,一種方法是合理改變房間的三維尺寸。可以考慮通過適當的內部裝修、制作隔斷墻以及吊頂甚至拆除某部分非承重墻等方法來改變三維尺寸(這種合理改造也要同時考慮建筑物的結構安全因素,如打算拆除某段墻體,最好征求一下建筑專業人士的意見)。簡單地講,這跟設計音箱時選擇內部三維尺寸的原則是一致的,即長、寬、高不能成整數倍或太接近。具體的聲場諧振模態、計算公式及有關數據不再一一列舉,必要時請參閱有關聲學書籍。在此提供一個由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參照歐洲的家庭聽音室提出的IEC29-B家庭聽音室標準供參考,如表1及圖1所示。
另外一種方法則較勉強,即可以在保持房間原有三維尺寸不變的情況下合理地布置,使用適當的吸聲材料,以增加墻面、地板等的界面阻尼,使突出的某頻段共振的強度降低,將共振波峰拉平、拉寬,從而降低有害共振對整體音效的影響。但此方法效力有限,只適用于有害共振強度不大的情況。因為如要為降低較強的有害共振而一味加強吸聲材料的話,同時也會使混響時間大大縮短,同樣會令聽感惡化,使重放音效變得死氣沉沉,缺乏色彩和生氣。
這是視聽室的另一個重要參數。混響是由房間內的聲音多重反射特性產生的,它使室內的聲壓在聲源停止發聲后仍繼續維持一段時間。混響時間是指聲源停止發聲起室內聲壓衰減60dB所需的時間,即降低至原有聲壓穩定值的百萬分之一的時間。視聽室的混響時間如果過長,聲源前面發出的聲音還未消失后面的聲音就出現,容易使低音轟鳴,造成語言對白等集中在中高頻段信號的清晰度下降,甚至方位感消失(因為聲象定位是靠左右主音箱的中高頻直達聲獲得的,而反射產生的過于滯后的混響聲則來自多個方位,直接干擾直達聲,影響聲象的正確定位)。如果混響時間過短,則會使聲音變得瘦弱、干澀、呆板,缺乏色彩和生氣。只有混響時間適中,整體音效才會顯得豐滿、生動、富于感染力和表現力。
最佳混響時間嚴格說來并非是一個定值,即使是具體到某個聽音室也是如此。它是根據個人的主觀體驗和經驗得出的,而且欣賞不同的節目類型所要求的混響時間也不同。如欣賞影視節目時混響時間要求稍短些,音響效果會比較生動,人物對白清晰,聲象定位也好。而欣賞純音樂節目則需要稍長一些的混響時間,這樣聽起來才能感到"較舒服",其中古典音樂節目要求的混響時間要比流行音樂稍長些。這是因為不同類型的節目其后期混音制作各方面的要求各有差異,在重放時也需要相應適中的混響時間才能使音效最大程度地得到高保真還原。
作為家庭視聽室,一般采取折衷的辦法來處理混響時間,然后通過拉開或收攏掛在墻壁上的活動幕布或掛毯作部分調整。大量的實驗和資料表明,通常家庭視聽室的混響時間一般取在0.4~0.6s左右(500Hz處)較為適宜。混響時間的計算通常使用如下公式:t=0.16V/α,其中t是混響時間,單位為秒;V是視聽室內容積,單位為立方米;α是室內總吸聲系數。表2是常用吸聲材料的吸聲系數。
例如一個視聽室長6.2m,寬4.4m,高2.8m。天花板及地面均為平整的抹灰面,地面中間鋪有一塊4m×3m的化纖地毯,兩側墻上各掛一幅6m×3m的絲絨幕布(離墻1cm),在屏幕對面墻上貼有4.4m×2.8m的化纖地毯。試估算一下該試聽室的混響時間(500Hz處)。從表2查知,裸露的墻面、地面的吸聲系數α1為0.02,帷幕離墻1cm懸掛時α2為0.44,地毯的吸聲系數α3為0.28,總的吸聲系數為:
α總=1×4.4×2.8×α1+(2×6.2×4.4-4×3)×α1+2×6.2×2.8×α2+4×3
×α3+4.4×2.8×α3=23.184
視聽室的凈容積為:V=6.2×4.4×2.8=76.384m3則
混響時間為:t=0.16V/α總=0.16×76.384/23.184=0.53s
可以講,這個視聽室的混響時間比較合適,如再考慮觀眾及家具等的吸聲因素則混響時間還會略短一些。
當您花費了不少心思及不少錢把視聽室按上面提到的幾點要求裝修到位之后,如果音箱的擺位不合適,那么結果只有4個字:"前功盡棄"。組建視聽室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更好地欣賞真實的音效,這和Hi-Fi欣賞有著許多相同之處。關于音箱的擺位在此只略提一些比較原則性的注意事項。
首先要求視聽室左右兩側的空間聲學特性應盡可能對稱(并不一定是視覺上的對稱),即左右兩側空間的聲反射量或吸收量要盡量相等。兩個主音箱之間的距離通常要求在2.5m以上或左右主音箱與視聽者之間的夾角至少大于30°(純音樂欣賞的最佳角度為60°,而家庭影院因為要考慮聲象的協調,一般要求在45°左右),才能獲得較好的立體感聲場,但距離或角度也不能過大,否則可能會使圖象與聲象定位不一致。如屏幕左部或右部的聲象定位遠在屏幕之外,超出了近似合理的范圍,會造成聽覺效果與視覺的不協調。
視聽室的聲學特性在一定程度上與音箱在室內的位置有著直接的關系。主音箱在房間中的位置主要根據試聽感受來決定。將主音箱放在墻角、離開墻一段距離或遠離側墻等多個位置試聽,選擇一個能得到較均勻的聲場共振的位置放置主音箱。另外,再適當地將主音箱后仰幾個角度以及將主音箱墊高一些試聽一下,看效果是否會更好一些(有時這種改變會很明顯,可能會得到相當好的效果)。
針對環繞聲音箱指向性要求較低的特點,其具體擺放位置也不很嚴格,一般放在視聽者后方左右兩側,但不能過分靠近視聽者,揚聲器高度應適當高于人耳。兩個環繞音箱之間的間距一般要稍小于主音箱的間距。當環繞聲音箱擺放到位后,一般還需要對AV功放環繞延時進行調節,使前后音箱的音效渾然一體、完美融合,獲得滿意的整體效果。
中置音箱的擺位相對固定一些,應與屏幕中心在同一垂直線上,最好使主音箱、中置音箱的高音揚聲器及視聽者的耳朵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如果條件不滿足,中置高音與主音箱高音揚聲器的高低差距最好不超過30cm。如果相差過大,主音箱和中置音箱的聲象高度將會明顯不一致,造成屏幕上運動物體的聲象變得雜亂,很不自然,視聽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選擇中置音箱時其中、高音揚聲器應盡量使用與主音箱相同的單元。這樣才能使中置音箱與主音箱在頻響曲線、指向性、相位上得到較好的匹配,這也符合Dolby AC-3及THX的基本技術要求。
超低音音箱俗稱"低音炮",由于它負責重放的頻率一般集中在120~150Hz以下,所以它在視聽室的擺放位置選擇就要格外注意,一定要在室內多個位置擺放進行試聽,選擇一個能最大程度降低室內聲染和失真的適當位置來放置它。一般地講,低音炮不宜放在墻角、緊貼墻邊或視聽室中心,因為這些位置都容易引起較強的共振。
總此,以上指出的幾個方面是比較"大眾化"的原則。而各人有各人的欣賞口味,各家有各家實際的家具、房間結構布局情況,甚至不同結構的音箱也有不同的放置要求,所以說家庭影院的組建、布置實在是一件因人而異、因"地"制宜的事情。
看完上面的打造專業視聽室需要注意許多專業知識,不但要注重房間的裝修,而且要考慮視覺、聲、還有音箱的立體效果等因素。因此可以說組建專業視聽室是需要很強悍的專業理論知識,這樣的視聽教室才會達到“聲色并貌—大屏我享受”意境。
下面我們看看一位發燒友自己設計組建專業視聽室全過程,希望通過我們圖文并茂對這位朋友專業視聽室組建的全過程,能對各位朋友在組建家庭影院時得到一點參考和啟發。
(點擊看大圖)
家里唯一能做為視聽室的房間,無論是遮光還是房間比例都具備了所有的遺憾,寬高幾乎都是2.9米,粗糙的自制擴散器、低頻陷阱,滿屋狂貼的吸音海綿,四處游走的喇叭線、信號線、側面、正面落地大玻璃窗,發現這一切都沒有達到理想專業視聽室的要求,于是業主下定決心推到從來---拆!拆!拆!拆!
(點擊看大圖)
施工開始,為保證效果,封掉了所有的落地窗戶
(點擊看大圖)
設計兩側帶圓孔兼顧吸收與擴散功能的前部吊頂燈,不對稱的柱子也是很多房間的通病,無奈也只有對稱的包了,考慮到房間較窄,擴散柱的幅度較緩
關于房間尺寸及裝修初步清單
由于臨街高層,物業不允許封閉陽臺和改變落地窗戶樣式,所以前墻和側墻在窗戶內用輕鋼龍骨做雙面石膏墻隔離(15厘米)形成軟調隔音墻,考慮到墻面鋼度和駐波,在墻角加固了直角。
房間凈高2.95米,寬2.85米,長5.3米(條件相當頭痛),地面防潮海綿蓋強化木地板(上次做視聽室已經處理過), 裝修是在正規的家裝公司組織的,工程預算8000元(不含地面):隔音墻、面墻石膏造型、柱子、埋線、后墻面全軟包、全墻面乳膠漆拉毛。價格比自己找工人做貴30%,但工人都是熟練工,工藝正規些,以免再次改造后仍然留下遺憾(自己DIY的,工藝始終牽強)
兩側擴散柱用木工板做龍骨,填滿吸音棉后用2張層板蓋底,3張層板做面,強度放心
(點擊看大圖)
環繞線材與色差線材的預埋8米的色差線是市場買的銀質散線,自己DIY的。考慮到房間入口在左下角且房屋的寬度,6.1已經夠用,預埋環繞音響線的時候就沒考慮7.1的,那樣進門就會看見一個音箱,不太美觀。而且PC機的聲卡是Creative黑金2 也就支撐6.1。
影院前部的吊頂開始很想使用專業的擴散器,改造過幾次后一直感覺殺氣太重,家庭慣用的大面積平面吊頂雖然溫馨但諧振太厲害所以這次自行設計了一個吊頂希望能達到擴散和照明的實際效果。
以前的投影電源線是很長很長的 長到能夠到下面的UPS ,新換投影機后不想破壞原有的電源線,借這次全部打翻重來的機會對電源插座重新設計:
如圖預埋無源雙頭電源插座 再自制一根雙頭電源線
這樣UPS電源可以輕松的插在下面 自由開關
而上面形成不間斷的電源插座 可以自己駁接投影機和PC機而無須延長原裝電源線。
關于投影機吊架
對于投影機的吊裝,考慮到自己多變的性格,在吊架的設計上多花了些工夫。按照吊架能前后左右移動的宗旨設計設計出下面的木質吊架,找木匠師傅施工得以完成。此吊架能對視聽室音場有益無害,對機器通風散熱良好且非常容易調校好投射位置(即使你更換的投射機,考慮以后可能會升級器材),一但調校好即可用幾枚細釘將其固定。
在側墻預埋了一根線管,準備以后上光纖線,吊架足夠容納PC機,因為綜合考慮器材升級的經濟負擔和自己對電腦多年的DIY熱情,所以打算采取電腦升級的方式,光纖傳輸音頻。
下圖是打算上的PC機,差不多都是自己DIY的,全熱管散熱(零噪音)。頂級聲卡保證良好的音頻輸出。超近的距離可保證DVI的良好效果。
目前是立式機箱,陸續會改造成臥式可上吊架的機箱,全遙控,方便使用。
(點擊放大)
(點擊放大)
電腦的詳細配置清單如下:
CPU: P4 2.6G 帶超程
內存:1G DDR400
顯卡:ATI 9800 PRO
聲卡:創新 Audigy 2白金版 帶光纖 數碼 遙控面版
主板:技嘉865
硬盤:金鉆120G×2 串口 (做的磁盤陣列)
顯示器: DreamWorks7 16:9
電源:臺達 500W
機箱:T T — X情人
光驅: 技嘉 DVD RW
鼠標:Microsoft 極動鯊 黑色限量版
鍵盤:DELL 多媒體
音箱:ONKYO CR—N1 組合
關于環繞的一些細節
當初購買的前中置一直舍不得丟掉,個人喜歡這樣的做工和定位。現打算作為后中置,對于我這個不大的房間感覺還可以。不過原裝的設計沒有考慮他的掛架,只有環繞配得有。跑去音響店告之此箱子已經停產(暈)。幸好當初多購一對環繞用的支架,準備自己裝上去。安裝過程中發現音箱一側背版裝有分頻器且離箱體很近,想來想去先裝上一邊(至少一邊是穩當的)。
另一側先對好位置(一定水平哦,免得裝雙支架影響角度調整)。然后用強力膠水穩固,然后鉗斷螺絲,保留的長度與掛架的厚度多出5毫米,然后先用原裝螺絲先攻入后用改后的螺絲滿涂強力膠后攻入,這樣的強度雖然不能獨立支撐但作為輔助穩固件已經足夠啦。
(點擊放大)
考慮到進門在后墻且無法移走,最后決定在后墻整墻進行軟包,最理想的顏色是黑色,考慮了很久還是覺得使用較淺的顏色(象牙黃),象牙黃的反光系數對他正面的幕布影響很小,特別是絨面的布料,小到像我這么挑剔的人都可以接受的程度。而且出門的壓抑感少了很多。
視聽室施工方法有別于普通的軟包,那就是在第一道基層做好后通知工人滿墻打上小孔(事前無須通知裝修公司,不然他會提價的)至于小孔那當然是想打好多就好多,愈多愈好。支撐軟包的板材也是大大的開窗。
軟包面料盡量選擇透氣、密度高、防火的絨面料,絨面的反光系數要低很多。
買海棉的時候能親自去最好,種類繁多,密度都不一樣的,盡量選取彈性和密度較大的。
(點擊放大)
墻面基層處理
在不高的價位我挑了很久 選中的中置音箱不是因為它的音質 而是覺得外觀尚可(和其他的音箱比較合拍),最后發現是因為劣質的分頻電路導致整體的影響。
其實這是好多廠家的慣用招數,低價位的產品里總有一樣垃圾配件(這樣才能有銀子可賺),且很容易區別出不同價位的差別。家里閑置同廠的一對小音箱,以前也拆開研究過,分頻電路還可以,就是中低音喇叭不理想。
反正準備對中置音箱進行改造,突然心中一想,那就把兩種音箱來個結合吧!
(點擊放大)
(點擊放大)
(點擊放大)
看到視聽室一天天走入正軌,業主橫心干脆把也拖回家了
關于
為了達到好的視覺效果,面墻的顏色決定用黑色。因為一直在猶豫是不是把面墻的顏色搞淡點,吊頂是不是不用上色.。幾乎沒商量了,面墻和前部的吊頂還是應該是黑色。
(點擊放大)
關于基礎色調
經過奮斗,視聽室的基礎色調算是定型了,不規則的表面 噴涂的難度相當高 反復修改了很多次總體感覺對光的折射相當小,黑色部分對光的吸收能力太強了 左下圖是用的200W的燈泡照明的。右下圖是使用高于200W的燈泡貼近墻面才能使黑色稍微明度提高點。
下一步開始規劃兩側的垂幕和幕布的吊裝了!
(點擊放大)
經過一段時間的施工,視聽室大體裝修基本完成,于是就開始把投影屏幕掛起來!
(點擊放大)
(點擊放大)
經過一段時間苦心經營,視聽室的改造第一階段全部完成,下面我們來他們家的主體影院框架圖。
點擊放大
聽室終于完成了,來看看怎么樣,左邊是全場的照片 右邊的是屏幕的照片
畫面都是挑的一些陰暗片段,應該可以看出,全墻拉毛噴黑達到的效果。觀看影片時已經很難感受到房間的存在,這一點我認為對于不大的幕布來說相當的重要,全黑的環境對自己的視覺沖擊很大,相對大型幕布配普通的環境好得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