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面板引領價格波動
目前液晶電視市場的整體態勢是:上游關鍵零部件供貨來源比較穩定,采購成本相對低廉,客戶基礎也非常穩定,從目前的形式看來,核心部件和零部件已經形成了全球的供應鏈,使得國內和國外品牌在這方面的技術上保持了一致,在價格上差別也不大。而且就其成本來說,占液晶電視成本的比重本來就比較小,加上供應的價格也比較穩定,所以對價格的影響不大。而相對來說,液晶面板在整機成本中占了7成以上,最近幾年液晶電視面板產能大幅提升、價格不斷下滑是液晶電視價格隨之波動的主要原因。
臺灣面板發力引起了近期液晶面板的價格波動 |
三星、LG. Philips、友達、奇美和夏普這五大廠家生產的液晶電視面板約占全球總供應量的9成,而臺灣面板的崛起是國內液晶面板價格下降的主要原因。根據市場咨詢機構對液晶面板LCD全球市場份額調查報告顯示:臺灣按供貨面積計首次超過韓國躍居首位,臺灣份額達到46.2%,而韓國為43.8%。日本只占了8.5%的份額。按企業統計的依照供貨數量計算,韓國三星電子以20%居首位,LG飛利浦以17.6%位居第二,友達光電收購廣輝電子后,成為全球第三大LCD面板生產商,收購交易完成后,大大縮小了韓國兩大LCD面板巨頭之間的差距。
對國內的液晶面板市場競爭來說,主要集中在三星、LGL和以友達、奇美為代表的臺灣廠商中。而在近幾年以來,臺灣液晶面板廠商技術發展非常快,目前在技術品質與日韓液晶屏已經是不相上下,但由于臺灣液晶屏的性價比更有競爭力,目前日韓主流品牌SONY、LG、松下、三星、東芝、JVC等幾乎都從臺灣外購液晶屏,采購臺灣液晶屏的比重約60%。
國內的主流平板電視品牌也都大批量采用臺灣屏,盡管國內品牌的另外的面板供貨商為韓國,但臺灣的液晶面板以低廉的價格獲得了更多企業的青睞,而且促使了現在液晶價格不斷下降的趨勢。加上臺灣企業越來越注重巨大的中國市場,在國內的投資步伐不斷加快,目前液晶價格下降也是臺灣面板開始發力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