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離子彩電在中國是生存還是死亡,關于等離子電視在華的命運,專家和廠商描繪了兩條截然不同的軌跡。
公開質疑等離子發展潛力的聲音,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簡稱“國發中心市場所”)經濟咨詢中心副主任陸刃波。昨天在國發中心市場所、中國電子商會《2006年平板電視一季度調研報告》(簡稱“調研報告”)發布會上,陸刃波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到2007年時等離子能否守住中國平板電視20%的市場份額,并稱中國家電企業正在棄等離子轉攻液晶。
但是,在場的長虹、海信、康佳等彩電生產商,談到關于等離子的發展計劃卻很有信心。
陸刃波的擔憂來自于剛剛完成的調研數據。數據顯示,今年我國平板電視的市場容量預計為500萬臺,其中等離子約為100萬臺,液晶為396萬臺。“等離子要達到目標難度很大;液晶完成的可能性很大。”其中在今年第二季度中,液晶預計實現銷售107萬臺,等離子則僅為30萬臺,而這一數量僅接近于液晶電視32寸和37寸的預計銷量總和。
“從用途來看,等離子電視目前50%以上用在客廳,液晶用在客廳和臥室的比例則是對半開,后者應用范圍更廣。”陸刃波認為,廠家的推動也是重要原因。他認為,目前多數彩電廠商的生產和推廣重心都放在液晶上。“外資僅有松下、日立在堅持等離子,索尼已經從去年完全轉攻液晶,國內家電企業中僅有長虹在做一部分等離子產品。”
“我們根據市場需求來判斷,液晶和等離子應該是并重發展。”海信電器股份公司旗下營銷公司副總經理張培峰說:“我在3年前也抱有放棄等離子的想法,但是隨著等離子、液晶的缺點得到改進,現在我的看法是,42英寸以上的等離子電視還大有市場。”海信電器股份公司總經理劉洪新此前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他透露,海信已在半年前開始包括等離子屏在內的模組研發,年內有望實現部分模組的組裝。
無獨有偶,昨天,長虹電器營銷公司副總經理陳桂青透露,長虹與國內CRT(傳統顯像管)生產商彩虹集團聯手投資的中國首條等離子顯示屏生產線,已經在北京完成相應公司注冊。據了解,今年上半年即將動工的首期工程投資達3億美元。
看似巧合,海信、長虹、廈華在等離子的發展上都鎖定高清產品。
彩電生產商的做法并不是與市場背道而馳。“盈利的趨勢決定生產的趨勢”,蘇寧集團副總裁范志軍一語道破。說白了,就是“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里”。任何市場、廠商、消費者的一邊倒,都可能導致產品的嚴重同質化,接下來就是惡性價格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國彩電業已經有了前車之鑒。
為何放棄等離子的聲音高漲?中國電子商會副會長王寧給了另一個思路:與主推液晶產品的廠商炒作有關系。包括近期廣為流傳的“等離子彩電鮮有達到高清電視國家標準”的說法,信產部第三研究所高工劉全恩認為不盡然,目前50英寸和55英寸的等離子顯示終端已有達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