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顧問 季國平
我TFT-LCD產業
穩步發展
我國TFT-LCD產業起步于1998年,長春的吉林彩晶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由日本DTI(東芝-IBM合資公司)引進了第1代TFT-LCD生產線,基片尺寸300mm×400mm,投資1.5億美元,生產能力為月投玻璃基板約3萬張,年產10.4英寸屏36萬塊,2000年投產,產品為10.4英寸和16.1英寸液晶顯示屏及模塊。
由于產品型號太少且產能不足,因此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及變化。
南京新華日液晶顯示技術有限公司(南京華東電子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本株式會社ITT和南京新港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合資公司)引進日本NEC鹿兒島廠的第1代TFT-LCD生產線,總投資5400萬美元,生產基片尺寸300mm×350mm,生產能力為月投玻璃基板約2萬張,目標產品為7英寸屏以下顯示模塊,2004年8月投產。由于受資金、生產技術的影響,項目進展不很順利。今后,生產產品仍以中小尺寸為主。
上海廣電NEC顯示器有限公司(上海廣電集團與日本NEC公司的合資公司)建設第5代TFT-LCD生產線,一期工程投資約11億美元,基片尺寸1100mm×1300mm,形成月投片能力約5.2萬張,產品品種為15英寸、17英寸、19英寸、26英寸TV,產量625萬片/年(按15英寸顯示屏計算),目前產品合格率達到85%以上。
北京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由京東方及其韓國全資子公司BOE HYDIS合資成立)建設第5代TFT-LCD生產線,一期工程投資12.49億美元,基片尺寸1100mm×1300mm,形成月投片能力約6萬張,投產初期主導產品為17英寸SXGA TN透過式液晶顯示屏和模塊,產量669萬片/年(按17英寸顯示屏計算)。2004年12月中旬第一塊TFT—LCD屏下線。2005年5月25日開始正式量產,至第三、四季度達到每月6萬張,產品合格率接近90%。
龍騰光電2005年在昆山建設第5代TFT—LCD生產線工廠。2005年末,在基建廠房方面已花費2.5億美元,建成國內面積最大的廠房,第一期投資6億美元,生產能力達到每月3萬張,今后擬擴大到月產10萬張。
歷經二十幾年的發展,我國LCD產業從無到有,從無源跨入有源,已成為全球最大的TN/STN生產大國和銷售量排名占世界第4位的LCD產業區域,目前在我國與LCD產業相關的生產廠、科研院所大約有180家,約110條的TN/STN-LCD生產線,7條TFT-LCD生產線(含京東方在韓國的3條生產線)和眾多的TN/STN/TFT模塊生產線。2005年,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了《關于扶持薄膜晶體管顯示器產業發展稅收優惠政策的通知》(財稅[2005]15號)文件,是包括信息產業部在內的各相關部門以及LCD產業界多年努力的結果,是國家對發展TFT—LCD產業的重大支持。該政策實際上是打造完整的配套產業鏈的信號。打造完整的TFT-LCD產業鏈,這是國家的根本目的所在。
液晶電視勝出 配套市場空間變大
中國的彩電產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成為全球的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生產量已經達到7400多萬臺,占全球總出口量的40%左右。國內的銷量約占全球的49%,出口量是2900多萬臺,約占整個銷售量的37%,預計2006年的生產量和銷售量均會有8%~10%的增長。中國的彩電產業,從技術上看,已經從CRT逐步過渡到平板電視,并且逐步進入大眾家庭,產品即將向大屏幕、平板化、高清晰度、環保節能、個性化方面發展。作為未來電視顯示的主流,液晶、等離子、背投等將會有不同程度的發展,特別是液晶電視市場,發展潛力非常大,競爭也日趨激烈。
大尺寸液晶電視市場迅速擴張
2005年,中國液晶電視市場出現急速放量增長,銷售量達到125萬臺,比2004年增長466%,銷售額達到116億元,比2004年增長438%。2005年末,等離子和液晶在平板電視市場的市場比例為2∶8;2006年有80%的消費者欲購買液晶電視,只有20%的消費者欲購買等離子電視,中國液晶電視市場銷量將達到150萬臺,銷售額140億元人民幣,銷量將繼續增長。而等離子的銷量只有54萬臺,遠不及液晶電視的市場規模。
20英寸及以下的液晶彩電僅占市場的極小份額。32英寸液晶電視成為市場的主流,37英寸至42英寸液晶電視市場在迅速擴張。
平板電視剛剛興起時,等離子和液晶被業界稱為“平板雙雄”,并在平板電視市場各領風騷。在中小屏幕平板電視上液晶獨占鰲頭,而大屏幕平板電視則是等離子的天下,進入2005年,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劇變,等離子電視在中小尺寸電視上沒有進展,而液晶電視卻在大屏幕市場上步步緊逼,迅速蠶食等離子電視的份額。根據一項2005年對全球37英寸以上大屏幕電視的銷量統計,2005年從4月到10月期間,液晶電視的市場份額從10%飆升到40%,已經與等離子電視相差無幾了。
多種因素使得液晶勝出
液晶電視和等離子電視力量對比的變化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是液晶電視以價格沖擊等離子電視。據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提供的2005年平板電視資料表明,等離子電視三個主流尺寸降幅分別是:50英寸下降24.9%,46英寸下降2%,42英寸半年內下降了26.2%。相對于等離子電視的降價幅度,液晶電視的降價幅度非常驚人,僅在半年內42英寸液晶電視下降了52.3%,37英寸液晶電視下降了44.4%。
二是液晶廠商陣營的擴大。液晶技術本身并不復雜,但真正制約液晶面板成本和質量的因素是生產規模和資金投入。據了解,第6代以上液晶屏生產線未來兩年將成為主導,三星在與索尼建立第1條第7代液晶屏生產線之后,第2條第7代生產線也將投產,屆時三星液晶屏生產能力每年將達到600萬片。LG在建成一條第6代液晶屏生產線之后,第7代液晶屏生產線也將投產。夏普在完成一條第6代一條第7代液晶屏生產線之后,將直接上馬第8代液晶屏生產線。我國臺灣的奇美、華映、友達、廣輝、翰宇彩晶等也都在積極上馬第7代液晶屏生產線,其中友達2006年第三季度第7代液晶屏生產線可望投產,奇美的則在第四季度下線。除了在臺灣省建立高代生產線之外,我國臺灣省企業也在內地建立了模組生產線,比如華映在吳江、友達在蘇州、翰宇彩晶在南京、廣輝在東莞、奇美在寧波等都建立了液晶模組工廠。
三是液晶電視新機型投放加大。為了實現技術上的差異化,各企業對產品功能方面投入了很大精力,比如高像素的產品、無線連接的網絡功能、與多媒體連接的USB接口功能等。國內品牌在34英寸以下液晶電視已經有近兩百多個型號。
四是由于眾多媒體的熱炒,消費者了解液晶電視比等離子電視多,這無疑為液晶電視的發展助了一臂之力。
五是本土化優勢。在CRT(顯像管電視)領域,國內企業已經占據了中國市場90%份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本土化優勢,國產化率高達90%,而液晶電視國產化率已由20%有了進一步提高,等離子電視的國產化率還很低。
液晶電視配套市場空間大
據iSuppli預計,2006年國內液晶顯示器銷量將超過CRT,而2008年全球仍將有70%以上的CRT電視。液晶電視雖降價許多,但仍是高于其他傳統技術電視,因此,TFT-LCD產業在2008年以后仍將有大的發展。液晶廠商都計劃投資6代、7代線以搶占電視市場。
從國內市場看,目前熱衷于打價格戰的只是整機市場,而且是其中的液晶電視,從整個產業鏈角度看,特別是零部件和設備,我國是相當薄弱的。如果中國的顯示產業鏈都能夠做到自給自足,那么,中國顯示產業的總體市場規模將超過4648億元。
根據調研數據以及2005年城市消費市場需求變化分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家電課題組預測,預計2006年平板電視市場規模將接近500萬臺,其中液晶電視需求規模將接近400萬臺。
等離子電視在37英寸至70英寸范圍內,仍然具有很強的競爭力。隨著新技術的不斷開發,等離子體降低功耗、提高性價比、克服有關缺陷等方面已有很大突破,在與大尺寸TFT—LCD液晶電視競爭中仍然具有較強的生命力。
液晶電視由于液晶本身具有的特點,在中小尺寸、大尺寸電視方面等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我們期待著液晶電視能開發出更多的新產品來適應電視機市場不同消費層次的需要。
專家觀點
平板電視產業面臨新一輪“洗牌”
2005年已經過去,在中國彩電產業沒有什么能比“平板電視”四個字更能吸引人的目光,而以平板為核心,國內外的整機企業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價格大戰。海信、康佳、TCL、長虹、創維等中國企業認為平板電視將是中國彩電產業的未來,因此在技術開發、規模化生產方面進行了充分的準備,都以此為契機,爭做國內彩電產業的領頭羊,進一步成為一個頂級家電品牌。2005年1月-10月全行業累計生產彩色電視機6834.58萬臺,同比增長11.38%,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4.08%。
從另一角度上講,中國彩電產業的發展足跡就是世界彩電發展史的縮影。中國彩電產業發展經歷了3個時期,即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的“小學生”,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中學生”,90年代中后期以后的“大學生”。經過3個時期的發展,中國彩電生產企業經過市場競爭,從幾百家淘汰后剩下不到10家。這3個時期都貫穿著一個明晰的主旨:每一次重大技術進步都會伴隨著市場的洗牌,而技術則是圍繞屏幕顯示展開,方向是平板化、大型化、高清化和多媒體化。1996年,一些彩電企業即開始有計劃地涉足平板顯示領域。到1999年,終于開發成功世界上最大的20英寸液晶電視,接著又開發了37英寸、42英寸、45英寸、55英寸、57英寸等大屏幕的平板電視。巨大的市場空間和高額的利潤使平板電視一時間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自2003年以來,中國平板電視消費市場進入了高速增長期,平板電視銷量連續兩年同比增長超過200%。2005年,全年國內平板電視市場規模超過185萬臺,市場需求持續上升。在大中城市,平板電視的市場價值已經超過了傳統的CRT電視。2005年上半年平板電視總銷量約為70萬臺,其中液晶電視銷量為75%,等離子電視銷量為25%,在經過第二季度大幅度、快速增長之后,第三季度平板電視的銷量約在50萬臺左右,第四季度銷量更是達到了近70萬臺。
中國平板電視市場品牌競爭形勢經歷了多次變局,到2005年底,液晶電視占據平板電視主要份額,其中長虹、海信、創維、廈華走在了前列。今后,CRT彩電市場主要面向國內農村市場和國外南非、印度、俄羅斯及部分歐洲市場,平板電視主要面向中國大中城市的市場和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