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三月中下旬以來,國內平板市場掀起了一輪新的降價高潮。不同于往年的“淡季促銷活動”,這次平板電視的集中降價,來的突然、勢頭更猛,似乎有一股不拼個你死我活不罷休的盡頭。無論從廠商的促銷力度還是媒體的跟蹤報道都超過了一般的“淡季促銷”的范圍。幾乎包括國內所有品牌,以及個別外資品牌,大規模、全產品線的跟進使得這次價格風暴已經波及了整個平板市場,同時擁有著一些與眾不同的特點。 這次降價來的迅猛。早在2月下旬創維公司就推出了以淡季促銷為目的的“春雷行動”,其旗下包括液晶和等離子兩大技術陣營,尺寸涉及32英寸到50英寸的十余款以大尺寸平板為主的產品全面讓利促銷。但是創維的單邊行動市場反應并不熱烈,其余廠商均表示不會跟進。這一時期的降價似乎只是創維一家所為,沒能影響到整個市場的行其國內變化。3月中旬,海信突然將自己旗下一款47英寸的液晶電視調整到19999元,降幅達到萬元,同時,海信全線平板產品讓利銷售。海信此舉立刻引起市場波動,各廠商紛紛寄出“殺手锏”。廈華、康佳、長虹、松下、LG等廠商集體加入,價格戰大潮如同開閘洪水一般泛濫開來。從創維的單 邊行動、其他廠商集體寡言到價格戰成為“洪水猛獸”,海信的突破兩萬元的47英寸液晶電視起到了“打開潘多拉盒子”一般的作用。 這次降價以大尺寸平板為主。早在2月下旬創維首先寄出“降價大旗”時就已經宣布以40英寸以上尺寸產品為主導;而整個事件的主導節點、轉折點也發生在海信47英寸這個大尺寸液晶電視的降價行動上。這一方面是由于32英寸及其一下尺寸平板電視的利潤已經很薄,可謂“降無可降”;而另一方面,各廠商紛紛看好大尺寸平板市場。如果說05年時平板市場普及的啟動年,06將是大尺寸電視走向主流的關鍵年。各廠家選擇利潤豐厚的高檔大尺寸平板電視作為殺手锏是順理成章的是。 降價各方都宣稱得到上游廠商的支持。無論是海信還是創維在這一點上均異口同聲。這與05年底,面對外資品牌的價格屠刀而集體失言時的情景截然不同。當時,甚至有企業暴出國內平板企業利潤已低于1%,降無可降的消息。05年底面對外資品牌挑起的價格戰的沉默直接導致了國內品牌平板電視丟失了20%的市場份額。而這次降價,國內品牌都聲稱得到上游企業的支持,不在叫嚷“利潤微薄”。前后對比,判若兩人,讓人匪夷所思。另一據方面國資委統計,05年我國54%的CRT國有傳統顯像企業虧損,國有平板企業部門更是無幸免的全行業虧損。由此來看,國內企業發起的此次降價大戰必定內有玄機。事實上,05年平板企業主要拼殺的是非高清等離子以及32英寸左右的液晶電視,而這次主導降價的則是更大尺寸產品。 到目前為止,這場降價大戰還沒能停止戰火。國內企業再次發動價格戰的目的在于以次奪取春節市場丟失的市場占有率,妄圖憑借此次淡季達到反盤和先發制人的作用。05年憑借價格優勢國內品牌曾一度占據國內平板電視市場分額的70%,最高時甚至超過了80%。而在年底的價格大戰中由于外資品牌先發制人,國內企業準備不足,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市場占有率跌至50%左右。此次,國內品牌再次以利潤祭旗、揮起價格屠刀,希望借此重奪市場占有率優勢。 這場價格大戰能持續多久還是一個變數。國內企業如此熱衷價格戰充分暴露了國內企業在核心技術和品牌忠誠度方面的不足。缺乏核心技,拿不出特色的產品,吸引不住長期的消費群體,國內企業只能頻舉價格屠刀。而最終卻刀落自家兄弟身上,放的是自己的血。怎樣跳出單純以價格戰為中心的競爭模式,尋找以創新動力為核心的新競爭模式;從自殺式的原始的生存生態狀況過渡到持續發展式的現代生存生態狀況是擺在國內企業特別是彩電企業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是擺在各級政府、企業監管引導部門的一個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