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平板電視市場發展之快,令人咋舌。接近200萬臺的銷量成就了平板電視時代的到來。如今,在中國市場上,已經幾乎沒有人在懷疑平板電視市場是否成熟、消費者是否認可———一年以來的連續降價已經將平板電視拉入了中國消費者的視線。尤其在北京、上海、廣州等購買力很高的一級市場,平板電視幾乎已經成為彩電的“代名詞”。
一年之前,液晶電視與等離子電視還被認為是“井水不犯河水”,在平板電視市場中各取所需。然而,隨著液晶面板第七代線的量產,液晶電視開始越界競爭,整機尺寸已經可以達到42英寸、45英寸,甚至可以達到65英寸———雙方的利益分割線徹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取自不同技術原理的兩種平板電視的相互攻擊,而主戰場則是40英寸及42英寸平板電視。
從技術角度上來說,無論是等離子電視還是液晶電視都不完美。據水清木華研究公司研究總監周彥武介紹,大尺寸的液晶電視在色彩和對比度方面是無法和等離子電視相比的。不過液晶電視的被動發光也削弱了環境光的影響,所以在外界光較強的環境下,液晶電視的表現更好。
國家平板顯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陳向真也介紹,對于液晶電視來說,“響應速度”也是技術瓶頸之一,而且,屏幕尺寸越大需要的響應速度就越快,因此在40英寸以上大屏幕的平板電視中,響應速度是液晶電視千倍的等離子電視是具有優勢的。普通的液晶電視在播放速度較快的影像時,會出現“拖影”現象,這就是長時間觀看液晶移動畫面有眩暈感的原因所在,而等離子電視表現再快的運動鏡頭也不會有暈眩感。
事實上,針對兩種產品各自的缺點,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都相繼推出了將產品缺點降到最小的全新產品。
如果從非技術角度來對比液晶電視與等離子電視的發展,等離子電視產業似乎受到的局限更大。
首先,是價格問題。從目前來看,雖然近期40英寸以上的液晶彩電降價明顯,但與同尺寸的市場主流等離子電視相比,仍然差距巨大。目前,從北京連鎖賣場上觀察可知:松下的普通標清等離子只售1.38萬元,高檔標清產品的價格則在1.98萬元,高清的價格為2.79萬元。而同級別的夏普40英寸以上的液晶電視價格則在3萬元以上。
“而且,等離子電視為了應對液晶電視的沖擊,在2005年已經將價格全線下調。從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的數據中可以看到:2005年50英寸等離子電視價格下降24.9%;42英寸下降26.2%;而同尺寸液晶電視的價格下降幅度更大———42英寸液晶電視下降了52.3%———大屏幕的液晶電視零售量正在上升。”中國視像行業協會有關人士這樣描述。
其次,在市場空間方面,等離子電視受到的局限性實在太大。由于技術原因,等離子電視主流市場還無法降低到40英寸以下。在這一點上,中國市場的表現尤為突出——中國目前雖然房地產市場火爆,所謂“客廳革命”正如火如荼,但是中國消費者的購買意向仍然更多地集中在40英寸以下的產品線上,真正能夠接受42英寸以上電視的消費者實在不多。這就令等離子電視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難以實現突破。而如今,卻又受到了大屏幕液晶電視的價格打壓和空間擠壓,這令松下等主推等離子電視的企業極為難受。
第三,在上游資源方面,等離子無法同液晶電視相比。據了解,目前全球等離子電視面板生產廠家只有5家,17條生產線。而液晶面板有18家生產企業,60條生產線。相比而言,液晶電視上游資源無疑比等離子電視上游資源發展空間更大,提供給各廠家未來發展的空間也相對更大。
對此,上廣電有關負責人評價說,由于等離子電視上游資源過于集中,技術轉讓的難度相對要大,同時,由于等離子面板的產出受到尺寸局限,無法像液晶面板一樣可以靈活改變切割尺寸而用于不同產品。所以業界對于等離子面板的投資熱情也遠沒有液晶面板高———在上游資源的烘托上,等離子明顯居于劣勢。
2005年國內彩電企業平板電視的銷售份額中,液晶電視大多占到80%以上。眾彩電企業負責人均干脆地表示:“液晶,將是未來企業重點發展的平板電視項目,等離子作為輔助!钡幢闳绱耍上、日立仍然堅定地走主推等離子電視的道路。
專家表示,由于市場競爭不如液晶電視那樣激烈,等離子電視的研發或許會因此產生懈怠,這也難免讓人擔憂。但是他強調說:“雖然國內平板電視市場上,液晶電視與等離子電視的銷售比例大概為4∶1,但液晶電視決不會取代等離子電視,在同尺寸區間內,兩者將是互補和共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