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
眾多外資品牌+本土知名品牌+完善的產業配套能力是長三角家電的典型特征,不足的是缺少中國自己的世界級品牌。
從長三角家電產業鏈的整體來看,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和諧的生態鏈。眾多擁有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世界級家電品牌在這里安家落戶,松下、大金、三洋、阿里斯頓等;小家電知名品牌以專業性品牌為主,以廚衛電器行業為例,在中、高端市場上,基本是清一色長三角家電品牌:方太、老板、帥康、櫻花、德意等。而新近崛起的“寧波家電現象”,其強大的家電產業配套能力已完全彌補了先前長三角家電產業群在配套能力上不足的短板。
配置半徑短、采購成本低,不過是長三角家電產業眾多的優勢之一。同樣讓業界稱羨的有利因素還包括:上海港、江蘇沿江港、寧波港等港口物流優勢的明顯。由于家電業制造產品的原材料許多通過國際采購,制成品的銷售市場也開始拓展到海外,依靠港口可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出口的便捷性。其次是人才優勢,長三角歷來是國內家電業人才的聚集地。另外,2008年跨海的杭州灣大橋建成,將大大縮短零配件配套基地——寧波與上海的距離。
除了以上因素,他們在操作品牌方面也非常在行:方太的橫空出世,是小家電企業值得學習的經典案例;新科近幾年憑借凌厲的“金秋風暴”、“暖心工程”、變頻空調“普及風暴”、“暖冬工程”等營銷組合,在競爭尤其激烈的空調市場取得不錯的佳績;奧克斯從2001年的 “空調企業降價聯盟”到2002年的“空調成本白皮書”,再到2003年的 “空調技術白皮書”,“牽手米盧”等一系列營銷活動讓其賺足了眼球也得到了豐厚的市場回報。
這里需要特別著墨說明的是以慈溪為核心的寧波家電產業的爆發性發展。以慈溪為例,面對青島、順德等品牌云集、大企業集團主導的家電產業群,慈溪家電企業體現出了民營經濟務實、高效的特點。除了具有綜合成本控制能力的優勢外,注重產品質量和技術創新也是其得以成功的要素之一。由于整個產業集聚發展,慈溪家電產業已經形成了一條從零配件生產到整機制造的龐大產業鏈,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方便,聯動能力很強,從而增強了整個產業的創新速度。顯然,慈溪家電已經成為長三角家電產業群的重要一極。
但對慈溪地方政府而言,遺憾的是,創造了300多億元產值的慈溪家電業,卻沒有一家企業規模超過10億元!即使是榮膺國內廚房電器第一品牌的方太,其年營業額也不過7億元左右。數千家家電配件生產企業與整機制造企業組成了慈溪家電兵團。群龍無首,是慈溪家電的一塊心病。有鑒于慈溪家電企業在規模實力和技術實力方面存在的自主品牌出口的困難,慈溪提出了打造國際知名家電制造基地的目標,力圖塑造一大批專為品牌企業服務的專業零部件企業和整機企業,在產業規模得到有效擴張和產業技術實力有了實質性提升后,再調整產業發展定位。
慈溪政府的擔心也不無道理,因為如果當地沒有幾個具有規模的強勢品牌,未來慈溪的家電產業的發展結果可想而知。仍然是國內其他三大家電產業圈和國際品牌的加工基地,提供零配件配套、OEM及代工。另外隨著中國家電制造加工產業由東部沿海向內地省份的梯度轉移,(康佳、海爾等家電品牌在合肥設立工廠就是最好的明證)缺少強勢品牌為核心的產業圈,其持久競爭力會大打折扣。基于這樣的擔心,目前,全國最大的家電科技城在慈溪開工,這個放在長三角瀕海港口城市——寧波的“中國慈溪家電科技城”建設項目,用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比規劃中的廣東順德高新園區還大了整整18平方公里。當地政府希望通過興建這樣一個集生產加工、研發設計、產品測試、營銷展示等諸多功能于一體的家電園區,能引導境內1000多家家電企業從分散走向聯合、加速形成家電企業的聚合效應和群體優勢,為國內外企業提供投資興業的良好平臺。其實這更應該被看作是該地區為打造“中國家電之都”而做出的戰略決策。截至目前,科技城已吸引100多家企業入園,外商投資企業7家,完成總投資21億元,中國家電研究院華東分院已經落戶,國家級產品檢測中心即將建設……。顯然慈溪地方政府并不甘于僅是“家電制造代工廠”的角色,而是有更遠的追求。
對中國家電產業群的思考與建議
各產業群個性
從相互競爭的三大家電產業群各自個體以及當地政府的經濟利益因素考慮來看,三大家電產業群除了共性的缺失(詳見下文)外都有許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因為三者之間本身是一個相互博弈的過程,任何單個產業群的戰略調整或結構性變化都有可能影響另一群體并引起相應反應,并使三者的競爭格局地位與態勢發生變化。
如廣東的家電企業市場集中在中低端領域,本身三大家電產業群體的品牌占位高、中、低結構比較和諧,充分滿足了所有消費群體的需求而達到一種相對平衡狀態。但如果珠三角的品牌群體整體進行品牌定位的提升,則三大產業群的品牌間相互競爭的格局就會發生重大調整。那些競爭處于劣勢的品牌,其地位會下滑。再比如,如果膠東半島的配套企業及產業鏈的相關要素能具備與寧波家電配套企業群體同等的優勢,則該產業群的龍頭企業對寧波配套企業的需求自然會減少,顯然這會影響寧波家電生態圈的總量和規模。當然三大家電產業群之間類似以上的競爭是良性的,會進一步促進中國整體家電產業的結構升級并進而提升國際競爭力。
當然個體行為有良性的就會有非良性的,如在競爭逐漸激烈的今天,廣東、青島和跨國的家電企業已經開始陸續將自己的生產基地向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區轉移,開辟“擴軍”的第二戰場。除了普及全國市場外,省外優惠的土地、稅收政策、良好的競爭環境,成為吸引他們的最大原因。美的設廠蕪湖、武漢,華凌進駐合肥,格力將加大江蘇、重慶幾家空調企業的產量,康佳揮師安徽。實際上這本身是一個很自然現象,即生產要素總是會往最需要、生產成本更低的地方流動。但當某地方政府采取非市場化的手段,如對土地和稅收的額外優惠加速這種生產要素的流動時,必然會引起受影響一方地方政府的警覺并不得已采取類似的手段。其實這種惡性的內耗競爭對中國家電的整體發展并不利,反而會削弱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并退化企業的創新能力。
三大家電產業群共性的問題
鑒于以上,所以本文不對三大家電群體的個體的個性問題提出建議,而只針對中國家電產業群共性的、具有代表性的問題,提出一些積極性思考和建議。
市場價格的徘徊甚或降低,而原材料和勞動成本卻不斷上升,利潤越來越薄、企業核心競爭力缺失是中國家電行業的主要問題。中國家電業在多種產品上缺乏核心技術是其發展受到牽制的主要原因,核心技術的缺乏意味著我國家電行業在全球的產業分工中處于末端,而處在產業鏈條末端的利潤是非常低的。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劇,中國的家電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程度越深,其核心技術缺乏的劣勢就越明顯。在中國的市場開放以前,核心技術缺乏的問題表現得不是很明顯,但在中國的企業開始參與全球競爭之后,這個問題就表現得比較突出,彩電、DVD產業都遇到了所謂的專利問題,而對中國家電行業傾銷的指控實際上更多地表現為由于沒有核心技術而造成的非貿易壁壘,這種技術性的貿易壁壘會成為今后發達國家阻礙中國家電產品進入的主要手段,這都會阻礙中國家電企業的全球化擴張。
另外在中國家電行業,打造一個新的家電品牌的成本已經大大提高,過去那種只要敢于冒險或單憑大量的廣告、一次成功性的招商、搞定幾個客戶等而一炮而紅的低成本打造品牌時代已經過去。連一些大的跨國公司對于中國家電市場的高額市場費用和品牌推廣費用都嘆為觀止。國內家電品牌的集中度越來越高,而且行業中前幾名已經出現了被重組和并購的跡象,行業內兼并重組的浪潮,留給家電產業內企業形成品牌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尤其是對于營銷能力較弱、品牌意識剛處于起步階段的企業來說,市場留給它們的時間已經基本不存在了。顯然,對中國數萬家家電整機與零配件企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自己在產業鏈中的分工和品牌定位,如是國際性品牌、全國性品牌、區域性知名品牌、品牌企業,還是專業OEM廠家、核心零配件供應商、一般零配件供應商、外協件加工商等才是適合自己的戰略定位。對國內大部分有生產能力而缺少營銷能力和品牌經營能力的企業,其比較理智的做法是成為一個專業制造廠家而不是不切實際拼命想進入品牌方陳。畢竟對家電行業,品牌是基于產品制造和供應而存在的,缺少任何一環都無法形成產業鏈。
在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存在的OEM合作方式,被知名品牌企業和制造企業認為是社會資源合理配置的最佳模式,但在中國,由于對自己在產業鏈中戰略定位的不明確和行業間相互合作信用的缺失,使得大部分品牌企業都視OEM方式為快速推出產品、搶占市場的跳板,一旦市場反應不錯立馬就自己建造生產基地。而OEM代工企業則希望能“一夜暴富”并伺機隨時向品牌企業發起沖擊。這種相互間的短視和非長期性的合作使重復建設嚴重,加大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和經營風險。如科龍自豪的宣布自己的小家電生產基地已全面建設好,取代原先的OEM代工小家電的方式,而TCL冰箱基地的建成取代原先的OEM方式,都是這種現象的集中反應。
當然對中國家電企業而言也存在缺少企業家精神的普遍現象。“企業家”一詞源于法文,原意帶有冒險家的意思。企業家是不同于一般職業階層的特殊階層,他們的特殊性是敢于冒險和易于承擔風險。現代企業制度下的企業家是指那些具有創新意識,能有效組織和控制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能把現代科技與現代管理融為一體,能勇于承擔經營風險,并善于利用風險開拓創新,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具有特殊素質的職業化經營管理專家。選擇作為企業家是有風險的,他們必須忍受常人不能承受的超強壓力,甚至是身體和精神的透支,但其財富和名譽的回報也是非常高的。中國家電行業尚缺少具有企業家素質并樂于以此為終生職業的群體,當然政府的鼓勵與支持、社會民眾的理解和崇敬是企業家滋生的關鍵土壤。如以慈溪家電的個體來看,企業家精神和企業創新能力匱乏是慈溪家電產業圈品牌缺失的關鍵因素,且該情況在慈溪家電產業圈里是非常普遍的。
目前國內家電企業進行多元化擴張正如火如荼,但中國很多家電企業的多元化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自己的競爭力,因為這種產業擴張仍然是在沒有核心技術的前提下所做的粗放的產品線擴展,看起來是在搞多元化,但是在進入的這些多元領域里都沒有核心技術,所以依舊處在全球產業分工的產業鏈條的下游,既沒有豐厚的利潤,也沒有公司戰略經營上的突破。中國大部分家電企業的多元化是平面地把自己鋪開,追求規模經營,這是典型的粗放經營的模式。但是我們經常看到一個企業擁有龐大的規模卻沒有與這個規模相適應的科學的利潤比例,這樣的企業實際上是浮腫的,競爭力是非常弱的。規模戰略實際上給中國的家電企業帶來很大的戰略誤導,使其不去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和利潤的長久化,而在戰略布局上出現極大的路線錯誤。這樣做還帶來一個更大的弊端,就是人才等關鍵資源被稀釋,競爭力被大大削弱,很多大的家電企業的轟然倒塌就證明了這一點。
中國家電行業缺少戰略層面的差異,也就是說,企業之間沒有真正產業鏈條意義上的分工,只是集中在狹窄的制造領域競爭,這就容易造成激烈的價格競爭;而激烈的價格競爭在沒有正確戰略的引導下,反過來又產生了在產業鏈平面擴展的沖動,這樣就掉入一個惡性的產業布局循環中。企業規模越大,利潤率卻急劇降低。一個產業的真正成熟是不同企業在產業鏈條上的不同位置展開作業,企業保持自己在產業鏈條位置上的合理利潤是最主要的,從這種意義上看,中國的家電企業距離戰略選位仍比較遙遠。因此,中國家電企業在布局自己產業的時候應該選擇并觀察,要進入的新領域是在這個產業鏈條的上端還是下端。中國家電企業不僅僅要有核心技術,或者是核心技術的戰略,關鍵是要在行業中用這樣的技術定位自己在整個產業鏈條中的位置。也就是說,中國家電企業要做整個行業上下游產業鏈條中的優勢企業、關鍵企業與核心企業,在做產業布局的時候不能光考慮應該做什么新產品或是什么新的門類,至關重要的是選擇在這個產業鏈條中做什么部位。
政府的作用
生產要素包括自然資源、地理條件、氣候條件、初級工人等基本要素與高技術人才及其創造力、科教機構和領先學科、現代化的通訊網絡等。因此,要素的自由流動是產業群集的一個必要條件,各地政府在構建特色產業群方面首先要考慮的是當地的要素條件并以此進行完善或改善制約產業發展的要素條件。
產業的需求條件是指產品的市場需求,即產業的成長和發展空間。任何產業都有其生命周期。產業的生命周期是指該產業從萌芽到衰亡的歷程,包括產品開發期、市場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一個理想的產業生命周期的形態應是產品開發期短;產品的市場引入期和成長期也盡可能短;成熟期盡可能持續較長的時間;衰退期的到來緩慢。產業群同樣也是有生命周期的,當一個地方的產業群能夠引領該產業發展方向,這樣的產業群是最具有競爭力的;反之,如果該地的產業群一經誕生,正好處于該產業的衰退期,那么這樣的產業群只能被迫接受領先地區轉移出來的“退出成本”。因此,產業的需求條件決定了產業群的成長壽命¬¬¬¬¬¬¬①。而對產業需求條件的研究,單憑企業個體的力量難以準確把握,尤其是中小企業,政府應采用市場化的手段引導建立相關的研究機構為產業群體提供服務。
政府應按照市場規律刻意培植這些良好的生態圈。如青島市與順德市抓住區域家電經濟優勢,都在打造自己的家電會展產業。青島有“中國國際電子家電博覽會”,順德有“中國順德國際家用電器博覽會”。兩地的博覽會還設有專用網站,設置網上參展和網上交易功能,通過不落幕的博覽會來彌補展會的時效性不足。生態圈內會展產業成為品牌與生態圈面向全球化發展的重要助推器。
同時,重復建設帶來的產品、營銷手段的同質化,而政府調控有助產業合理化。顯然,要解決目前國內家電行業面臨的重復建設、產業零散、成本偏高的問題,不能僅靠個別企業。政府部門的介入,通過宏觀調控規范整個行業,將有助整個產業鏈真正“大而強”。據悉,信息產業部、科技部等中央部委將通過部省合作、政策支持、資金扶持等方式,推動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建設工作的深入開展。在產業群治理領域,將進一步完善產業鏈體系,通過股份制等多種途徑,以龍頭企業帶動一大批中小企業,形成比較完整的產業增值鏈條和相互促進的產業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