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彩電企業如何從制造工廠轉型為創造附加價值的“夢工廠”目前是個難題。業內專家認為,給消費者提供一種創新的價值是企業在產品價格下滑的道路中找到前進方向的關鍵。
企業應探尋創新的價值
平板電視放量的代價是產品價格大幅的下跌。2005年液晶、等離子電視銷量達190萬臺,同比增長375%。但從年初到年尾,國產品牌同尺寸產品的價格卻下降了近1/3,而跨國品牌也放下高價策略,元旦期間擔任起降價的先鋒,整體降幅高達30%,單臺的平均降幅在4000元至5000元左右。
賽諾公司副總經理葉平表示,人們公認彩電將進入平板時代,于是,彩電企業、甚至其它行業的投資者都想搶奪平板蛋糕。機會很大,但威脅更大。威脅主要來自于試圖進入這個行業的企業數量過多,而且營銷手法雷同,那就是降低價格。企業靠廣告、促銷、降價三板斧來搶市場,最終造成市場價格競爭激烈從而失去利潤。
對此,業內專家認為,平板電視的快速降價對消費者來講是個福音,但對廠家卻并不是如此。雖然電子產品的價格逃脫不了一直下跌的規律,但企業的使命在于怎樣在產品價格一路下滑的道路中找到一種創新的價值。
品牌是創新價值的關鍵
中國彩電業前途渺茫,一方面是不掌握上游面板的核心技術,另一方面則是缺少客戶導向。上游面板作為中國彩電業的一個弱項,需要長時間大投入才能彌補。但是,客戶導向的扭轉則有助于迅速提高產品價值。業內專家認為,技術重要,但是客戶更重要,企業應竭盡全力為消費者提供一種價值組合,而不是關鍵部件的組合。
中國彩電業的未來是要建立國際化的民族品牌,擺脫世界工廠的加工身份,做立足于全球范圍內的有價值的品牌,否則價格層次上的單一比拼終使國內彩電企業兩敗俱傷。在這一基礎上,中國彩電業需要新的發展思路。
專家認為,中國企業不應再在生產要素價格的組合上做文章,而要站在消費者需求的角度強化自主研發能力。一個知名品牌的誕生不是因為制造能力強大,而是因為創造了產品價值。因此,中國彩電企業走出國門,必須創造產品價值而不是降低產品價格。
品牌是創新價值的關鍵。如果單純制造產品,給用戶提供的價值有限,就很難形成品牌。實際上,創新對一個企業、一個產業、一個國家來講是一個有機化的互動過程,創新是一個經營體系。另外,創新是一個過程,中國彩電與發達國家彩電的差距是漫長的過程造成的,中國企業不可能很快趕超,但流媒體電視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企業已經走上了創新的道路,并且步伐越來越快。
葉平表示,不管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單憑價格要素是走不通的,而大多數彩電企業又想在面板上找出路,其實這也十分困難。事實上,中國彩電企業還有許多自身問題沒有突破,那就是怎樣把產品與消費需求很好地結合起來。對于價格較高的平板電視,消費者既然肯花高出傳統電視很多的價錢購買,就意味著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絕不僅存在于低價,因此,更多能帶給消費者享受的新價值還有待挖掘,中國彩電企業應在技術應用、渠道以及品牌等各方面發揮新價值。
用創新價值創造利潤
近日,在“中國十大影響力品牌”的頒獎大會上,海爾彩電摘得“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自主品牌”稱號。業界專家普遍認為,這是對海爾以自主品牌開拓國際市場的肯定。同時值得反思的是,以白電起家的海爾在彩電業務一直不占優勢的形勢下如何在平板時代一舉成為主導品牌?
事實上,對流媒體電視的推廣使海爾彩電成為2005年一大亮點。
在很多企業都以低價搶占市場的時候,海爾卻以高出國內平均售價10%的價格占穩了市場。到去年11月份,海爾流媒體系列對海爾彩電的貢獻率已接近40%,而且尺寸越大市場表現越好,獲得的利潤也越大。可見,海爾并不以價格取勝。那么,海爾勝在哪里?
專家認為,海爾找準了市場的一個賣點,潛在需求的大門被打開了。因為彩電已不僅僅是一個獨立的顯示終端,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家庭成員會通過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上網等自己獲取內容,這就跟傳統電視的線性播放節目產生了矛盾。而流媒體電視則撬開了制約內容自由播放的硬件瓶頸。
應該說,在電視網絡化的背后是消費者對新消費方式的需求,海爾最先捕捉到了這種特殊的需求,使其產品具有獨特的價值,從而避免了拼殺材料價格的窘境。可以說,海爾流媒體電視是中國企業創造創新價值的一個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