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主任 陸刃波
志高空調董事長 李興浩
格蘭仕集團副總裁 俞堯昌
永樂生活電器新聞發言人 黃建平
新春伊始,正是家電業內謀劃新年發展計劃之時。但是上周公布的兩項權威數據卻給家電業“潑冷水”:一是信息產業部最新公布的家電行業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家電行業年利潤率僅有0.61%;二是商務部對外公布的2006年上半年600種主要消費品調查分析結果顯示,600種主要消費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僅有170種,占28.3%,供過于求的商品則達430種,占71.7%,家用電器、家用轎車和通信產品就是供過于求的產品,價格預計會下跌。今年上半年家電價格預計將繼續下降,零售價格同比跌3.8%。
毫無疑問,家電業已經進入了“薄利時代”。按理說,我國的家電業的整體規模在擴大,一些產品也不乏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但行業現狀卻不容樂觀。在“薄利時代”來臨之際,家電業將何去何從呢?
PK1、“薄利時代”真的到來了嗎?
記者:平常人們都說家電行業已經是“薄利”,年初的這兩個數據似乎給這種論調蓋棺定論了。你們怎么看待目前家電行業進入“薄利時代”的現狀?情況是否真的讓人樂觀不起來呢?
陸刃波:跟5年前甚至2-3年前相比,目前家電行業的廠家和商家的利潤都很低。我認為這是個很正常的現象。市場的變化不是一時形成的,而是經過了很多變化回歸到這個狀態。我說的回歸是指以前存在著暴利的現象。暴利就是不正常的,比如像現在某些行業的暴利那樣,最終肯定要到一個平穩的狀態。除非又有什么新的變化產生,那就形成新的業態了。總之,現在的情況很正常。
黃建平:就我們賣的產品來說,家電的平均價格是在逐年下降的。所以利潤比較低這個已經不用多說了,數據在那里明擺著的。
俞堯昌:我認為這個現象很正常。像一些外資品牌,他們可以做到十幾個點的利潤。這個我們很難做到的。我們在十年前微波爐打“價格戰”的時候,利潤大概是8%,現在大概只有3%左右。我認為,5%的利潤是對企業來說比較好的。現在的3%太低了,如果再低下去的話,我們也受不了的。
李興浩:應該來說,目前家電行業還是有一定的利潤空間,但是行業形勢對那些缺乏競爭優勢的家電廠商而言則影響較大。我認為,內、外在經營環境的變遷,為志高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PK2、“薄利時代”的癥結何在?
記者:我們感覺,造成“薄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說市場的供求關系,目前家電市場還存在“供過于求”的現象,又比如惡性的價格競爭,或者是廠家的產品技術革新步伐緩慢,也有可能是產銷渠道不夠通暢,廠商關系不夠協調,甚至出現過廠家抱怨商家壓榨過多、盤剝利潤的現象,等等。當然,對于不同企業,實際情況可能會有所不同。那么你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哪里呢?
陸刃波: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產品過剩,供大于求。商務部的數據已經很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利潤下降也不是因為產品技術方面的原因,也不是因為企業的“價格戰”,因為“價格戰”歸根結底也是由于供過于求。
至于是不是廠商關系沒有協調好,商家“盤剝”得太多了?我認為不能簡單地這么認為,這不是主要原因。今年還有原材料上漲、外資進入等等,這些都是原因。但最關鍵的還是市場成熟了。以前有些產品不能做的,現在大家都能做了。這說明市場在變化,現在的市場跟前兩年相比,更趨于成熟了。
黃建平: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供過于求。中國家電協會有一項數據表明,家電廠家每年的供貨量超過了市場需求的1/3,這1/3又必須放到市場里來,這就造成了這種利潤低的現象。另外,現在企業開發的成本也比較高。
至于商家收進場費。我認為,實際上這個跟我們國家的價格體系有關系。我國的商業利潤是非常低的,那么商業也必須要獲得一定的利潤。所以就有了收進場費這一說。但現在很多都不是主要靠進場費了,而是靠增加返點的數來盈利。
俞堯昌:家電業內沒有一種很好的退出機制。如果拋開這種非市場化的因素,讓企業在競爭中生存和發展,那么肯定會有一些經營不善的要退出,也會形成一些“寡頭”。這樣其實更有利于整個行業的發展。但現在的問題就是這種退出機制沒有形成。很多企業虧本了還在做,最后到可能被1塊錢拍賣的地步。這就不是市場化的結果,大家都不好過。
記者:看來大家都比較認可“供過于求”的觀點,那么就沒有別的原因了嗎?
李興浩:除了以上所陳述的因素之外,近幾年來,占空調主要原材料的銅材、鋼材價格一路持續走高,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國家新能效標準的強制實施、歐盟雙指令的約束以及行業庫存居高不下等也是導致利潤過低的主要因素。如銅價短短兩年來由17000元/噸攀升至39000元/噸,按照每臺柜式空調用銅量6公斤計算,目前每臺的成本增加了60到70元。作為行業中的一員,志高同樣會遭受到上游價格波動及行業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但我們在同等質量下的成本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我們采取了很多措施,將這些影響降到了行業最低點。
俞堯昌:原材料上漲當然是一個原因,但是去年底鋼材的價格是下降的。我看關鍵還是我前面說的,這種機制沒有真正形成,造成了過度的競爭。
PK3、如何走出“薄利時代”?
記者:從很多企業在去年的發展措施看,他們似乎也在爭取擴大利潤。比如海爾、TCL、京東方等企業的海外收購,又比如企業的兼并、融合、重組等等。可以說,很多企業已經在絞盡腦汁追求更大的利潤。但這些動作似乎力度不夠,甚至有可能導致利潤的進一步下滑。在未來規劃中,你們覺得該怎么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利潤而走出困境?
陸刃波:其實很多企業都已經在這方面有動作了。我認為應該把產業做大,走多元化發展的道路。產品也不能一成不變,要研發制造出更新的產品。需要創新,產品的創新,渠道方面的創新。創新才是唯一的出路。
黃建平:家電的介入成本比較高。因此,一些企業的擴張等行為獲得的效果可能不是那么顯著。我認為,要想提高利潤只能從高科技入手,沒有別的辦法了。對我們來說,這是產業內部的事情了。跟我們流通渠道沒有太大的關系。
俞堯昌:首先是要創新,產品的創新等等,但是創新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其次要把產業做大,用規模化的經營消化成本的增加,特別是彌補研發成本的大量增加。產業做大了,還要走專業化的道路,突出自己的優勢。
李興浩:志高除憑借自身產業鏈優勢化解成本壓力之外,還通過管理升級以及技術創新搶占技術制高點等方面提升企業競爭力。2006年度,我們全面推行“成本領先戰略”,啟動了信息管理軟件ERP系統,對管理流程進行了再造。
隨著清華大學第一代博士后、制冷行業頂級制冷專家鄭祖義加盟志高,我們在制造和技術領域迎來了一場全新革命。高端產品“三超王”目前在志高問世,它集超節能、超健康、超靜音于一體。空調高端市場的發力,必將帶來更好的利潤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