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垃圾顧名思義就是電子產品報廢后所產生的工業廢料,由于在制造時,這些電子產品使用了各種各樣的化學材料,其報廢后,這些化學材料勢必會形成一定對人體有害的污染源,而如何處理這些污染就成為了各個工業國家所關注的問題。
中國成電子垃圾最大的堆放地
目前電子垃圾每5年增加16%-28%,比總廢物量的增長速度快3倍。電子垃圾每年會產生5億多噸的危險有毒廢物,已經成為人類最大的污染源。據統計,全世界數量驚人的電子垃圾,80%被運到亞洲,其中90%丟棄在中國。這樣算來,我國每年要容納全世界70%的電子垃圾。不僅國外的電子垃圾潮涌而來,我國自身每年也產生數以億計的廢舊電器。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字表明,從2003年開始,我國進入電子產品淘汰的高峰期。去年我國淘汰了400多萬臺電視機,500多萬臺洗衣機,500多萬臺冰箱,600多萬臺電腦及3000萬部手機。這些電子垃圾、廢舊電器在我國主要有兩個去向:一是被簡單處理之后又流入低收入家庭或農村。二是被拆解后,其中仍有一定使用價值的元器件被翻新,流進市場。
也常常看到一些報道,說的是某某海關又查獲一批某某進出口貿易公司從國外進口的電子垃圾。而負責進口這些東西的貿易公司不是說自己被騙了,就是說這些還是一些可以重復利用的可再生資源。總之,世界各地的電子垃圾最后有很大一部分都被消化在了中國,而受損失的也總是那些不明所以的普通老百姓。
電子垃圾問題如何處理
美國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對廢舊家電的處理制定了很多強制性條例,用從廢舊家電中回收的廢鋼代替通過采礦、運輸、冶煉得到的新鋼材。許多企業,比如IBM公司15年以來一直堅持回收舊計算機。 據統計,1995年美國利用廢家電回收制造的再生鋼鐵就占到了同年鋼鐵生產總值的10%。日本是家電產銷大國。2001年4月1日,日本通產省頒布了《家用電器再生利用法》,規定家電制造商和進口商對冰箱、電視、洗衣機和空調等4種家電有回收義務和實施再商品化的義務,并且詳細規定了再循環的比率。法國、德國以及瑞典等歐盟國家則由政府出面,協同相關協會,頒布“廢舊電子電器回收法”,規定實行“制造商責任制”,由廠家商家共同承擔責任;對個人則具體規定了每人的回收數量,進行量化管理。
盡管我國電子垃圾污染嚴重,但在科學地回收處理方面卻一直狀況不佳。據分析,主要源于幾個方面。首先,沒有相應的政策支持。治理環境污染,政府責無旁貸,企業是舉足輕重的參與者。我國目前對環境保護采取的只是強制性政策,無法從根本上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因此必須給予實施環保舉措的企業一定的政策支持,才能讓企業真正成為環保的主力軍。 第二,不能貫徹相關法律。對于廢舊手機、電腦一類的固體垃圾,我國雖早在1990年3月22日,簽署了《巴塞爾公約》,又在1995年10月通過《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但是執行情況卻不容樂觀。第三、缺乏系統的管理法規。對于電子垃圾這一新興的現代垃圾,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套系統的管理辦法。比如,國家環保總局有關人士就表示,電腦回收尚未列入回收項目,歸哪個部門管還沒有定論。
電子“綠卡”
今天又看到一篇新聞,由信息產業部與發改委、商務部、海關總署、工商總局、質檢總局、環保總局共同起草的《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于2005年底向WTO和TBT組織通報工作完成后,近期有望以法規形式正式出臺。該標準被認為是中國電子產品的環保“綠卡”。而據我所知,歐盟早在2005年8月13日起就正式實施的《報廢電子電氣設備指令》(WEEE)要求,在歐盟市場上流通的電器生產商(包括其進口商和經銷商)必須承擔支付報廢產品回收費用。并且,歐盟還將于2006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關于在電子電氣設備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ROHS)則要求投放歐盟市場的電器和電子產品不得含有鉛、汞、鎘、六價鉻、聚溴連苯和聚溴二苯醚等6種有害物質。
看來,我們在掐住電子垃圾源頭這方面雖然還是落后了發達國家的,但我們總是已經開始行動了。只是不知道這次的行動是否也包括國外向我國進口的產品。在我看來,“綠卡”總是外國人在本地生存的必要條件吧。
另外,希望這次不是“虎頭蛇尾”的行動,至少也讓我們老百姓的生存空間可以在已經被污染的重重濃霧中還能有一絲純凈的清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