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平板電視消費熱潮中,由于突然的“低價”營銷,LG、三星、索尼、東芝等外資品牌在北京、廣州這樣的大城市市場獲得了意外的銷售優勢。可以說,降價是外資品牌的十一黃金周內搶得市場優勢地位的最主要因素,仔細分析,外資平板在國內市場的優勢與局限性并存。
外資品牌在中國平板市場上的優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外資品牌號召力強,作為國際化的品牌在中國消費者中擁有較高的知名度。中國消費者一直以來就有一種“崇洋媚外”的消費情結,外資品牌擁有一批忠實的高端消費群體,這主要也表現在大、中城市。二是外資品牌的資源集中,特別是它的營銷資源,包括廣告、推廣力度等方面。外資品牌產品銷售主要是在大、中城市,覆蓋面小,銷售渠道分布集中,絕大部分依靠家電專業連鎖和百貨商場,相比而言,國內企業面對的是全國大市場,資源相對分散,所以導致了外資品牌“十一”期間在大城市市場的突出表現。但這種突出也不是普遍性的,還是與其廣告投放量和開展促銷的城市有關。
相應的,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發展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過高的價格仍然是掣肘外資品牌規模化發展首要因素,“十一”黃金周的降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應用臺灣屏來支撐的,價格的下降也是以犧牲品質為代價的,臺灣液晶屏制造企業已證實LG、索尼等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應用屏幕多為代工,屏幕質量有所下降。又如LG的“愛看”系列平板電視產品,在普通電視基礎上增加一項可錄功能,售價就突增兩、三千元,為了突出高端形象,更是運用各種廣告充斥在各大媒體上,已經陷入誤導消費的怪圈。外資品牌久脫不去的高端形象,決定了面向消費對象的局限,調查顯示,在一級城市,年齡輕、文化程度高、收入高的消費人群比較傾向于購買外資品牌,而這一需求占總需求的比重不到20%,對于我國的國情來說,這種市場占有規模顯然是不夠的。
外資品牌的降價促銷直接地導致了這次黃金周國產品牌在一線城市身處相對劣勢地位,但國產品牌的暫時失利也不僅僅是因為降價這一個原因,缺乏對上游屏核心技術的掌握和大規模的生產是國內企業一直無法主導利潤市場的關鍵。所以對于國產品牌來說,盡快在技術上全面突破、尋求上游深度合作是未來持續發展的關鍵。相比而言,國產品牌在全國整體的銷售優勢還是顯而易見的,在二、三級市場,幾乎是國產品牌的天下,總體來看,消費者對國產品牌產品品質的滿意度都很高。
此次外資品牌的集體降價也發出了這樣一個信號,那就是外資品牌平板電視在技術和品牌形象上的優勢不再明顯,其一直堅持的高端形象也在逐步瓦解,海信、廈華、TCL、長虹為代表的國產平板已經開始與外資品牌在同一個平臺上展開新一輪的競技。
元旦、春節期間,外資品牌還會不會大幅降價是目前大家都在揣測的。我們認為外資品牌的增長不會像“十一”這樣了,外資品牌的價格也有底線,傷及利潤的降價還是不明智的。而國內品牌通過“十一”的教訓以后,會有所考慮,包括對自己產品的開發、品質的控制,以及服務方面都會有所提升。國產品牌家電產品在服務和渠道方面還是占有優勢,像TCL、長虹、海信、康佳等等,渠道優勢都是很明顯的。中國企業要利用自己的優勢,推進平板電視產品向二、三級市場的發展,擴大市場覆蓋面,在技術方面把目光放長遠,重視開發技術,把好品質關,這將是國內主流平板企業的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通過在品質、價格、服務等各方面的全面提升,國產品牌將會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更加有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