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家電課題組最新數據顯示,2005年國內平板電視銷售規模達到190萬臺,在大城市平板電視銷售額已經開始超過CRT彩電,這預示著中國彩電業新平板時代的到來。2006年,國內平板電視需求市場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整體容量有望達到500萬臺,其中液晶電視396萬臺,等離子電視104萬臺。42英寸以上大尺寸平板電視需求比例逐步提升,總量規模將超過120萬臺,其中等離子電視占83.3%,液晶電視占16.7%。
在1月10日舉行的2006年中國平板電視市場發展高層論壇上,與會專家指出,中國電視產業已經發展到一個轉折階段,平板顯示技術和數字技術帶來了彩電產品的全新變革,引領彩電業發展趨勢,但在中國平板電視市場快速成長之際,由于相應的標準(主要有平板電視標準、數字電視標準、售后服務標準)不完備,給產業良性發展帶來諸多隱患。尤其是醞釀數載遲遲不出臺的數字電視標準,給國內彩電制造企業快速成長造成了一定掣肘。但以海爾為代表的彩電企業推出“三包六免”平板服務新標準,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肯定和認可,很大程度上拉動了行業服務的整體升級。
業內專家表示,標準的缺失也給消費者帶來諸多不便。由于缺乏基本的判斷標準與依據,許多消費者在選購時只能聽信企業在推廣中各種概念、技術上的促銷噱頭。相對的信息不對稱給消費者帶來了選購的茫然,同樣也給中國平板電視市場競爭格局帶來了眾多的未知。
一些專家認為,2005年,國內品牌以超過80%的銷量份額,占據中國平板電視市場主導地位。同時,必須看到,國外品牌已在利用價格作用調整銷售策略,力圖挽回日益丟失的市場份額。近日,索尼、夏普等紛紛降價,預示著中外品牌新一輪近距離較量的開始。雖然,降價舉措通常只能換回短期的市場增長,但國外品牌介入價格競爭,反映出國外品牌面對國內品牌強大營銷攻勢的無助。對于平板電視而言,畢竟價格已不是消費者關注的首要因素,消費者更傾向于品質、畫質、外觀樣式、功能和服務的選擇。
有關專家指出,2006年,上游產業持續競爭,將繼續給下游彩電制造企業的產品價格帶來一定的降價空間,但目前市場的需求量在迅速增加,上游資源相對還比較緊張,所以,在未來市場中平板電視價格將有限度地下降,降幅空間縮小,并且價格下降速度放緩,規模效應將是支撐制造企業利潤的基石。